内容摘要: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文学修养的建立应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那就是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关键词:教师 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1.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归宿。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长期以来,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显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把儿童文学看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实际上儿童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感受力往往是比成年人更强的。教育的意识是把儿童置于更低位置、把作者自己置于更高位置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儿童靠着本能就能感受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积极转变观念,回归儿童文学的童心主义,让儿童文学不再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童心世界。
2.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身阅读经验。
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克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在阅读中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董淑兰,教师,现居吉林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