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70

[ 黄慈翔 文选 ]   

关注细节 读出精彩

◇ 黄慈翔

   内容摘要:朗读教学的无数个细节决定了学生朗读水平的质量。关注朗读教学的细节,要兼顾以下四点:关注范读中音量、节奏、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关注评价的及时性、技巧性;关注生成,自如地应对课堂突发状况;关注倾听,学会俯身用“耳”倾听和用“心”倾听。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细节 范读 倾听 评价 生成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1]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也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又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组成的,一堂成功的朗读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朗读过程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所谓朗读教学细节,指的是在朗读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贯穿其中的教学活动,[3]如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倾听、评价、生成等。
  
  一.关注范读,读出精彩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选择录音作为学生范读的材料,孰不知教师范读也是语文朗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教师范读的声音更亲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范读时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也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声音的强弱等等。《背影》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师范读的文章,首先,在范读时教师要选择好朗读位置,应以教室中间位置为好,这样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范读。其次,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疼爱之情,所以总体上应用抑而柔的语调来朗读全文。再次,对于重音的把握也应该准确到位,文章的第六节,是叙事、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典范,作者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传声地写出了人物过铁道时的艰难,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突出这几个动词,可以采用重音轻读的方式范读。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感情极其朴实的文章,范读时不能无病呻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使得范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对于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都熟练于心。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下我们相信教师范读还是可望可及的,教师示范朗读的“魅力”必将成为语文朗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二.关注倾听,读出精彩
  
   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提高朗读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窦桂梅老师在《你学会了倾听了吗》一文中说道:“今天的孩子要学会倾听。但这,需要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4]众所周知朗读课堂上的热闹往往大于宁静,言说往往多于倾听。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倾听学生朗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朗读草草走过场,更不用说做出合理的评价了。因此提高朗读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在望亭中学的一堂语文课,发现在学生齐读和自由朗读的时候,他总是走下讲台,俯下身子,耐心、细心的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不时地耳语,不时地微笑,不时地点头示意。王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倾听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一个关注的眼神、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都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朗读中去。即便是借班上课,王老师通过对学生朗读倾听这一小小的细节建立了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读完之后,他走上讲台,环视课堂,微笑着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们,因为你们读得认真、专心,老师将给每一个认真朗读的学生送上一份礼物(老师的漫画相)!”尽管没有溢美之辞,也没有热烈的掌声,课堂依然一片温馨。在王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流露的是对学生无尽的关爱与赏识,同样也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朗读倾听细节的重视。
  
   三.关注评价,读出精彩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朗读常常不温不火,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不够重视,评价也缺乏及时性,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智性。目前的朗读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常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简单否定。“你读的不对!”“读的不好!”二是评价语言贫乏,总以最简单的“嗯,蛮好”、“还不错”、“有感情”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导致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很勇敢,能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读书!”“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很勇敢哦”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到目前为止,你读得最棒!”“你读得十分出色,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笔者在苏州平江实验中学听过一堂《卧薪尝胆》的课。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中的:“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物向吴王夫差求和。”这句话。一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吴王夫差”误读成了“吴国夫差”。当老师意识到学生读错之后,立即说到:“你读的很动情,将吴王夫差”‘万般无奈的心情’读了出来,但是错读了一个字,老师给你第二次的机会再读一遍,希望这次你不要读错哦。”老师的这番话充分地体现了该教师的教学评价机智,她对学生细节心理的把握很到位,给了学生第二次朗读的机会,既能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并没有失败。
  
   四.关注生成,读出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5]我们知道课堂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可能的变化。细节蕴涵着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谓生成性朗读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朗读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而是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朗读教学,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要能自如地应对。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和简单处理,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顺势利导,巧妙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朗读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动态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一次课堂中,当同学们正在高声朗读课文的时候,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朗读的注意力。面对课堂的突发状况,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一片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让同学们把《蝶恋花》高声朗读了一遍。于漪老师巧妙的处理既解决了课堂突然状况,又将意外事件与语文知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没有脱离朗读教学这个中心教学任务。这种以变应变的教学技巧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在说明小细节不可等闲视之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亦是如此。为了每一位学生朗读水平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我们注意到朗读教学中一个个小细节,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朗读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能成就教书育人的大事。
  
   注释:
   [1][2]宿春礼.小事成就大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02.
   [3]余映潮.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21-25.
   [4]窦桂梅.你学会倾听了吗[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10):15.
   [5]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5.
  
  黄慈翔,苏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

关注细节 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