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79

  

加强人文教育 促进技能发展

◇ 李惊涛 陈琦

   内容摘要: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两翼,但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过多追求学生技能培养,削减甚至忽视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产生的必要作用,文章从对高职语文教育现状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加强语文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文教育 人文 技能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把大学语文课扩充为人文修养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就成为应当引起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学普遍重视的问题。针对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现状,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探索适应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1.生源复杂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遍布全国,既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学生;同时,成人教育每年招录的学生中,既有初中毕业的学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社会人员。生源复杂,基础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生基础差
   招录学生条件的局限性,决定了学生入学时的基础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上学校在教育方法引导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如何不言自明。
   3.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深
   受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观念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很难突破以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单纯地围绕课文的基本内容打转,而忽视了课文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产生的巨大作用,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4.教材难统一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采用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先后采用过《大学语文》、《实用语文》、《实用语文教程》和自编教材《人文英华》等。教材的不断变动,给语文教学计划的拟定和执行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让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产生很大的差异,其直接后果就是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精神的贯彻和执行产生偏差。
   5.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相对于其他专、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嫉妒、烦恼、适应性差等特点,在学校混天天、自暴自弃者不乏其人。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不得不迎合职业和专业的需求,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忽视甚至是淡漠了人文素养的培育。
   6.教学要求难落实
   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直接导致教育执行过程中过多地追求学生的技能培养。加上生源基础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材选用的不固定等因素,最终导致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时候,往往放低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过多地追求对字、词、句的阐释,削减了高职语文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人文素质的要求,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文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语文教育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重点应该是强调人文性。
   1.培养技能是基础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的岗位要求,并根据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职业教育的这种固有特点,使得以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等)的能力本位思想得以大行其道。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教育正是通过对学生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坚持人文性是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担负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劳动者的任务,而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则成为问题的关键。在能力本位的旗帜下,语文教育往往沦为生存能力与技巧的代名词而误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误区,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选择。知识和技能是理念的外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别无选择地需要承担起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这一历史重任,在高职教育中坚持以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3.技能性与人文性互为补充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语文素质偏低,其至连最起码的实用文体的写作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巩固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更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人文教育,以人文性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从单纯的“技能”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以人文素养的培养来搭起二者的桥梁,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到“人文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1.因人施教
   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主体这个突破口,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所区别的教学方法:对于对文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基本文体的写作锻炼,达到能用的目的;对于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在文学品评中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对于部分对文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可专门成立文学社一类的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成就感,以达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围绕专业扩展教学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有极强的针对性,语文教学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让学生以健康、阳光、全面的形象展示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语文教育在教学设计上,应围绕专业设置来拓展教学内容。如: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侧重于在医学特别是在医院护理方面的故事和人物,像林巧稚大夫的事迹,其他如建筑专业的梁思成,旅游专业的徐霞客,信息技术专业的慈云桂等,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以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奉献、对国家的忠诚来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教育中提升自我人格,以达到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
   3.贴近生活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单纯地去谈教学,只能使课堂与生活形成两张皮;同时,由于教材在选材上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当把生活引进语文教学,将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提倡生活处处皆文章的大语文观,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贴近地域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是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高职院校的生源以本地区为主,这就决定了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以随州地区为例,古隋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在此出土,享誉世界的炎帝神农故里文化旅游景区规模空前,另外还有“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大洪山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等,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加入地域文化介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5.自主研发教材
   语文课程教材的不统一是制约语文教育目标正常实施的重要因素,而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教材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以往语文教材不统一而带来诸多不便的实际情况,先后两次组织精兵强将自主研发教材,现在采用的语文教材《人文英华》,作为“新世纪高职高专人文素养教材”,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人文精神传承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和语文读写能力为目标,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等重要教学元素相互融合,实现教学合一,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总之,高职语文教育只有坚持以人文性教育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健康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①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第4卷第4期。
   ②赵莹.“实用性”和“人文性”两手都要硬.大学时代.2006.9。
   ③黄翠华 蔡燕飞.人文与理性的和谐:高职语文教学新理念之归宿.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④贺萍.高职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李惊涛,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陈琦,随州曾都文峰完全中学教师。

加强人文教育 促进技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