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88

[ 潘信华 文选 ]   

考场作文方法例谈

◇ 潘信华

   内容摘要: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发挥淋漓尽致,使自己的考场作文靓起来。本文就角度与载体的选择、语言的创新谈些看法。
   关键词:考场作文 角度 语言
  
   生命的存在,为世界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磁场铺陈了背景,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从蛮荒混沌的一片寂静,变得喧嚣多姿,繁华如锦。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为世界增添了无数奇迹,无数极致的风景。因此,书写生命,歌唱生命,是咏唱不衰的主题。下面,我就以生命主题为例,谈谈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发挥淋漓,使自己的考场作文靓起来。
  
   一.巧妙寻找角度与载体,为考场作文添色
  
   1.大题小做,切入文题
   “生命”这个题目很大,可以表现的主题很多,外延范围比较广泛,很容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者枝蔓丛生,面面俱到,这是作文的大忌。那么,怎样审清题目的含义,把文路盘活,把文章写实,这就需要在下笔前细细琢磨。不妨考虑大题小作。就是说,从一个小的角度、一个小的细节、一个生活的画面去切入文题。
   例如有位学生就以《忘不了那双眼睛》为题,记叙了自己在街头偶然经历的一幕:一位年迈的乞讨者正在街头乞讨。一名小孩、他的妈妈、“我”、围观的路人各自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当我掏遍布兜找不到一元时,忽然想起爸爸奖励我的10元钱,当我把它递给老人时——老人慢慢抬起头来。啊!我看到了怎样的一双眼睛:迷茫中带着希冀,浑浊中隐含着明亮,忧愁之中饱含感激……一瞬间,我又似乎觉得它又含有许多爱:关爱、疼爱、挚爱、怜爱……
   一个小人物:街头这位默默的乞讨者;一个小细节:接过钱时的目光;一个小镜头:目送“我”的风中剪影。对小人物的描写,对细节的刻画,深刻地反映出关注弱势生命的大主题。这远比空洞的呐喊有力度。
   2.托物言志,巧寻载体
   “生命”这个话题也很抽象,对于生命的感悟,如果能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会更加形象生动。就连冰心老人也是这样说的:“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然后,由此推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表达了坚强的生命意志,让读者为之一振。正是借助了春水和小树意向,使读者越发清晰而生动地领略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二.追求作文创新,为考场作文增亮
  
   1.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这既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可谓生命的本质要求之一。比如平时学习中产生厌烦情绪的原因是什么?细细想来,不外乎学习对象毫无新颖性,学习无所惑,更无所悟,毫无独特性,或主动或被动地停留在那些陈旧不堪的重复操练中。生命,因追求而精彩,这就要求我们将个体感悟融入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中。一方面要有所追求,另一方面要对追求有所理解。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运用对比思维,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多角度表现了生命的延续、一家四口三代人浓浓的亲情以及中年人一肩挑两头的使命感。比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运用了发散性思维,强调了创新的价值和创新的可行。据此,我们写作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比如在别人都认为异想天开是消极行为的情况下,大胆表现“异想天开”的积极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要在读书生活中保持发问的精神和锐意的追求,就有可能写出富有新意的考场作文。
   2.运用新思维,追求题材创新
   例如,我们可以逆向思维写写“人很需要一点异想天开”,我们可以从“异想天开不一定会是你最开始想要的,但一定是最好的”这方面立意,写出来的故事就不会平淡无奇而难登大雅之堂了。
   题材创新就为创新内容和形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新颖的题材又往往会反作用于人的思维,形成如泉涌般的新思维,使认知不断进入新境界,叙述不断呈现惊人之语。
   3.运用新思维,追求形式创新
   作文的精彩除了内容新奇,便是形式的创新,除了可采用寓言体外,还可采用议论性或叙事性散文的体式,以更好地为突出主题服务。文章结构虽应本末有序、首尾呼应,但若能适时变通,超越常式,也有助于文章形成新的格局。
   新观念、新内容、新题材、新结构还需要新的语言。语言创新需要有喜新厌旧的变通精神。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用语新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相信所有看过这句话的人都能为之一振。
   总之,只要能做一个处处留心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写出亮丽的考场作文来。
  
   潘信华,江苏省兴化市戴窑初级中学教师。

考场作文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