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83

[ 毛琴 文选 ]   

岑参《山房春事》(其二)赏析

◇ 毛琴

   内容摘要:岑参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尤其是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其诗歌素以豪迈著称,不过亦有其他风格,他的《山房春事》(其二)就是一个风格迥异的典例。这首诗不同在哪里,好在哪里,对诗歌的细致入微地分析将是最有力的见证。
   关键词:岑参 《山房春事》(其二) 赏析
  
   岑参,唐朝杰出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及由盛入衰时期,可谓一波三折,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他的生平履历和历年行事,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无定论。陈铁民、侯忠义先生的《岑参集校注》附录《岑参年谱》作了比较详细地考订,廖立的《岑参事迹著作考》也有详细探讨,对我们了解岑参有很大帮助。岑参的边塞诗流传千古,他和高适是盛唐诗坛上的两颗璀璨明星,诗史上有“高岑”之称。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整体风格是雄奇豪迈与细腻低沉的完美结合,展示出豪迈的气概,可是不少治唐研究者,在每每论及岑参时,仅言其雄奇壮美、乐观高亢的一面,对低沉诗意略去不提,或虽有涉及也语焉不详。
   安史之乱时,昔日繁花似锦、车水马龙的梁园惨遭屠戮,面对此情此景,岑参写出了《山房春事》(其二)这篇佳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情绪低落的诗人。其诗句如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是一首凭吊梁园古迹的感怀诗。岑参面对梁园如今的萧条,联想到它昔日繁盛的景象,伤今吊古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山房春事》原本两首,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依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这是诗人早年游大梁时的作品,那时的大梁未遭战争破坏,微风和煦、春光明媚、蝶戏蜂游、杨柳垂青、鸟语花香、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诗人也显得精神抖擞、朝气蓬勃。但是,整首诗平淡无奇,并无高人之处。如今,流传较多的还是其二。这时的梁园经历了战争的破坏,园里有的只是日暮鸦飞、庭院萧索。毋庸置疑,这种花残月缺的景象自然会引起诗人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也间接讽刺了当时的封建贵族和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怜悯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日落黄昏之时,梁园里乌鸦到处乱飞,放眼望去,凄凄凉凉只有几户人家。而庭院里的树木却不知如今园中人迹罕至,根本无人观赏,春来依旧开出了往常万紫千红的花。诗歌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触即通。先看“梁园”这一意象。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汉文帝刘恒之子梁孝王刘武所建。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曾做过他的宾客,到唐代还是著名的风景区。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也出没其中。到了春天,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水马龙,游人聚集,真谓热闹非凡。枚乘的《梁王兔园赋》和李白的《梁苑醉酒歌》中都可见梁园的繁盛之景。再看诗歌的具体分析,“梁园日暮乱飞鸦”,本来梁园是美好繁华的象征,可如今这里再也没有昔日的繁华,曾经的美景、人群被今日的荒芜、萧芜代,被今日的乌鸦搅得一团糟。“乌鸦”这一意象一直以来都是用以表凶多吉少,象征不好的势头,而梁园里却乌鸦到处乱飞,到此梁园的破败不堪已溢于言表。再加上此时正值日落黄昏时分,就更显梁园的凄凉了。“极目萧条三两家”,战争使得人烟消散,举目望去,当年热闹非凡的梁园里如今只有几户破败的人家,已物是人非。这两句足以显现出安史之乱后梁园的惨不忍睹的场景。按常理,诗人会由此触景生情,紧接着直抒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对现实的怜悯、对统治者的憎恶之情等等。可是,诗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后两句借助实物将感情恰如其分地泄露出来。如果本诗的后两句也直抒胸臆,就完全变换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可能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开旧时花”,庭院里的树木不懂人情,来年春天依旧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殊不知花还是当时的花,庭院却今非昔比,庭院里的山、池、渚都不在了,络绎不绝的人也不见了,只剩孤零零的花在顽强地生长着,相比之下更显寥落。此外,仔细揣摩下这两句,字字好像都有责备园里的树木的意味,树木就应该适应梁园的环境,不要太引人注目,实质上诗人是通过责备园里的树木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进而批判现实、批判豪门权贵的腐朽堕落。“庭树不知人去尽”,仿佛园里花草树木变得无情无义,明知庭院衰朽还要开出“旧时花”,专跟庭院作对,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这里就赋予庭院人的感情,把树木拟人化了,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同样表现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春来还开旧时花”,花谢了,来年有再开的时候;庭院里的一景一物毁灭了,却是不可能有再复苏的时候。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对繁华已逝的感慨。后两句乍一看,好像也很平平淡淡,但是结合全诗,诗人的那种微妙奇特的感情已经贯通全篇。
   本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首先,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首伤今吊古之作,梁园在安史之乱以前是个繁华之地,是个令世人向往的地方,而经历恶战后却如此萧条,有的只是残飞的乌鸦和寥寥几户人家,在春来花开的映衬下是何其的凄凉。不言吊古,而吊古之情已寓于言外;不言伤今,而忧国忧民之情已融入景中。本诗采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突出了诗歌抑郁、沉痛、孤苦、无奈的伤今之意。其次,押韵的手法运用地惟妙惟肖。诗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鸦(ya)”“家(jia)”“尽(jin)”“花(hua)”大体上来看是押“a”韵,朗诵时给人一种铿锵和谐感,使得诗句富有音乐美感和节奏感,并且也使诗在有难度的同时也有很好的切入点,便于读者整体把握。再次,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以丽景反衬哀情的形式,诗的前两句已经把梁园的萧条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如果再紧承前面,势必会造成累赘的局面,这时诗人巧妙地转写梁园里春天花开时的繁盛,以乐景衬托哀情,更凸显出梁园的凄凉,通过反衬的手法表达繁华已逝的辛酸,不仅使整个诗焕然一新、锦上添花,而且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发挥到了极致。另外,从修辞角度来讲,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梁园里的树木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只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春天里开花,可是诗人因为自己内心沉郁、孤苦,就赋予了树木人的感情,将花拟人化,认为无情的树木故意开出一片姹紫嫣红,仿佛是在嘲笑梁园的衰败,这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于客观景致中,将静止的实物活化,进而更加栩栩如生地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再者,从整个诗句的语言来讲,语言平淡朴实,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意蕴丰富,情思婉转,语言可谓既朴实又深奥,达到了诗歌一定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一般读者只能体会到它的朴实,深奥的一面必须借助对岑参的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中一些意象的来历挖掘出来。最后,本诗的写法十分特别,全诗都在写实物,浓厚的感情却透露在字里行间,不需抒情而情感已喷薄而出,这正是本诗的高明之处,洪亮吉就曾指出这一点,认为岑参的诗“奇而入理”、“其而实确”,乃“耳闻目睹得之,非妄语也。”
   再来看一下本诗的题目《山房春事》,“山房”也就是唐代士大夫居住的别业,后来引申为别墅,“春事”即春天的景物,即山房的春景,这也正好与诗开头的“梁园”和结尾的“旧时花”相呼应,使整首诗显得结构十分紧凑,前后联系紧密,主旨鲜明。对于岑参的《山房春事》,曾有专家以诗来解之:“山房春无事,怅望暮梁园。飞鸦带斜阳,颓屋起孤烟。庭树伤心碧,新花寂寞燃。事非人尽去,老泪湿青衫。”区区二十个字已经把整个诗所要表达的意思简练娴熟地表达出来,也可见本诗的妙处。唐代诗人韦庄在《台城》里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仔细揣摩一下,这首诗仿佛就是受了岑参的《山房春事》(其二)的影响。明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山房春事》这首诗时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可见这首诗的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深。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61页。
   [2]章培衡等.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77.第458页。
   [3]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13页。
   [4]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 ].南昌:百花洲文学出版社,1995.第1048页。
   [5]《岑参事迹著作考.廖立.中州古籍出版,1997。
  [6]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2008。
  
  毛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

岑参《山房春事》(其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