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孔子《论语》中的“兴观群怨”理论解读文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说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 兴观群怨 大学语文 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继高中语文课程之后,进一步提高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等。所以高教司把大学语文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却不容乐观。语文课程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合理的规划,更没有把它放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来进行全盘考虑。特别是国家将高职院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本科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后,很多高职院校高举着“实用主义”的大旗,实用趋向,功利趋向日益明显,将一切课程与技能挂钩。更有一些学校甚至把自己的地位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属,市场需要什么自己便做什么,专业化发展成职业至上,高职院校变成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工场。只为眼前实用,不计未来全局。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人成为职业工具,肉身机器,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汉字书写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都不堪一提。
对现代西方大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名著——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享利·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了大学思想这一核心理念:大学应培养的是“人”,社会的人,大写的人,而不是“才”,专业的才,职业的才。因为健全的人,在工作中往往很容易成才,而专业的才。在社会中却很难成为健全的人。和这一大学思想相佐证的是一则有名的锄头理论:一把好锄头和一把坏锄头的区别是,好锄头一天可以锄十亩地,坏锄头一天只能锄二亩地,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一天所锄是十亩地,还是锄不到二亩地,所获都不是锄头的,都是锄头主人的。这则理论的最佳体现者是刘邦。他只是沛县一小混混,他自己也说过:论用兵谴将,我不如韩信;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如谋划粮草,我不如萧何。韩信、张良、萧何之辈,绝对是精良无比的锄头,可是最后坐江山,得天下,问其父“某业所就,敦与仲多的”却是锄头的主人刘邦。
我们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确实是来学习各自谋生立命的技能,来成才的,说白了,就是来把自己打造成一把精良的锄头。可是,再精良的锄头也只是别人手里的一把得手工具而已。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把自己的使命就定位为把学生打造成一把把精良的锄头,我们是对不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基本职业道德的,也是对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极端不负责任。这一点,两千多年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开山鼻祖,教师队伍的祖师爷——孔子,早就认识到了其严重性。
孔子给他的学生规定了人生必修的六门功课,也就是所谓的六艺:“诗,书、礼、御、射、骑”。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具备的诸项素质,排名第一的就是诗。诗就是《诗经》,是当时唯一的纯文学作品。那诸子百家,是政论而已,春秋史鉴,是历史而已。只有诗经才是以抒发人类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文字载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语言文学。
不仅如此,孔子还在他的《论语》中提出了堪称不朽的“兴观群怨”理论,谆谆教诲他的弟子们: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多识于虫鸟花木之名”。
在这一番话中,孔子讲了他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学习文学的原因,也解释了他把诗排在六艺之首的原因。笔者在此就孔子这段话,谈一谈高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以古证今,也借此体会理解高教司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的良苦用心。
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多识于虫鸟花木之名”,谈的是文学的知识价值和认识功能。就是说诗经中有很多虫鸟花木的名字,通过阅读,你可以增长知识,博取见识。诗经里有鸳鸯、凤凰,有棠棣、苍耳,有梧桐、蒹葭。这些美好的虫鸟花木的名字让我们不仅得到知识,还让我们在知识的得取中得到审美的快感。
孔子这段话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还在于他的“兴观群怨”四个字,它讲的是文学的功用。
诗可以兴——兴,就是想象力。
列宁说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想象力是人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一个人的想象力的大小决定了他是否能与与众不同,是否能脱颖而出,是否能标新立异,是否能领袖群伦。所以有句广告做得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孔子告诉我们,诗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文学可以帮助你成为“第一个”的天才。
文学欣赏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文艺理论把它叫做“再创造”,就是指读者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的文字进行想象还原成画面的欣赏过程。正是这种文学独有的欣赏过程大大有助于我们想象力的提高。
文学的这种再创造式的欣赏是其他别的载体所不能代替的,是此家独有,别无分店的。现在网络、电视、电影非常发达,很多审美,大家都可以通过他们来完成。可是,电影电视再发达也取代不了文学这种独有的想象式再创造欣赏。
广泛的阅读,让大量的文字信息刺激我们的脑海,激发我们的想象,天长日久,我们学生的想象力是不是会飞速提高?“楼船夜雪瓜洲渡”,“踏花归来马蹄香”,文学的天使引领着我们,从边塞大漠到流水江南,从漆黑暗夜到清明世界,从隆冬大雪到日丽春风,我们的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越飞越高,越飞越美?“心驰八骛,神游万极”,思想走了多远,我们就能到达多远。
诗可以观——观,就是观察力。
人必须具有观察力,眼亮心才能明。人类的观察力可以分成两种——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观察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红的花,绿的草,蓝的天,青的水,构成我们生活的空间。一天的庸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班上学,吃喝拉撒,油盐柴米,日子就会显得苍白无趣。如果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看到在残荷上滚动的露珠,如果你有一对敏锐的耳朵,听到初春的第一声鸟鸣,你的尘嚣之念为之一静,你的烦扰之心为之一净,生活是不是多了许多美好,多了许多雅致,多了许多情趣?所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们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的骚人墨客们早就为我们观察描摹了如许多的如画美境,供我们享受生活,陶冶情操。
相对于自然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具备社会观察力,也就是对世道人心的观察力。我们生活在自然构成的空间,我们更生活在人类构成的空间。自然的美尚可把握,尚可错失。缺乏自然观察力,生活中最多少点美感,多点庸碌和乏味。缺少对世道人心的观察力,你在这个社会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没有了发展空间。《红楼梦》贾政书房的一付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出的就是这个道理,能洞明世事,就是一肚子学问历练,会为人处世,就是写得一手无字美文。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打交道最多的是人,最需要了解也是人。可是,人心隔着肚皮,用眼睛是瞄不出来的。我们得去历练,去体会,去用心观察。然而,吾生而有涯,这个世界却是无涯的,人心更是浩瀚如海啊。我们不可能事必躬亲,一一体验到,才能绝知此事。所以“世事洞明皆学问”,别人的成功就是经验,别人的失败就是教训。文学是所有科学中唯一表现人的生活、人的世界、人的情感的学问,它给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个故事来借鉴,来品评,来举一反三。通过《红与黑》教育我们的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靠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通过《静静的顿河》,教育我们的学生了解人生要选择正确的道路走,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只会越努力越迷茫。
诗可以群——群,就是社交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从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起,我们首先就不是自己,而是各种社会角色,我们和这个社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做为其中的一个角色,必得和对应的那个角色打交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中国人干脆就简称搞关系。前文我们提到贾政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人情练达就是指具有纯熟的社交能力。现在很多企业都把“先做人,后做事”作为厂训,座右铭警醒自己,警醒员工,取的也是这个道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这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就是人的社交能力,就是我们做人的能力,就是我们和形形色色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塑造的万千人物既是作品中的人,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张三李四。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形形色色各种人等,认识他们的性格,掌握他们的欲求,把握他们的缺点,捏紧他们的命门,从而游刃有余的和他们打各种交道而百战百胜。《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被江湖赞为及时雨?宋江在梁山这个小社会群体中很快了解掌握了不同人的性格,见菜下饭,看人说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草根族,无钱阶级,他送钱、送物,比如对武松,对于有钱阶级,他送面子,送尊严,比如关胜。这就是宋江的社交能力啊。
多读读文学作品,多了解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为我们把握人性,游走江湖提供了一个大大的捷径。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一个道理,看多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表演,不会做人也会做了。
诗可以怨——怨,就是表达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要交流的,表达是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会说的人把思想说出来,会写的把感情写出来,即使哑巴也要通过比比划划把心里话展示出来,所以表达能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的原始动力就是表达。说到表达,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表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基本方式。直接表达就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怎么想,怎么说,直来直去;间接表达则是那种迂回婉转的,曲径通幽式的表达,极尽含蓄,绵密。中国的审美观,对于表达的审美标准一向是以间接表达为美的,所谓温柔敦厚,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论婉转缠绵,要论迂回曲折,还有什么比文学作品更能承载这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曲《凤求凰》文君夜奔,一篇《长门赋》武帝回心?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尽了经典,篇篇都是字字珠玑,含精取锐,教会我们完美地,周全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观点,以我笔,写我心;以我口,发我思。
我们的学生以后出社会,搞工作,离不了表达。方案要领导批准,设想得同事认同,商品望顾客购买,名气盼闯出响声。好酒也怕巷子深,王婆也得自卖自夸啊,不然,谁知道你是珠是玉?是稻草还是黄金?会表达,能把稻草卖出黄金的价来;不会表达,黄金也会最终变成狗屎。
最后一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迩:近也,文学近可以帮你齐家,远可以帮你治国平天下。
曹丕有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来读书人就是国家的人才,是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唐朝时开设的科举制度,考的就是文学。它开有两科,一是明经,考死记硬背,,类似现在的客观题,考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进士,就是写诗赋词,类似现在的主观题,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到了宋以后,才由写诗赋词改为三篇文章。所以有“三篇文章似锦绣,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文章写得好就可以学而优则仕,可以出将入相,可以治国安邦,事君;当然更可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事父。小子们,还不快去读诗。
孔子把文学列为士子们所必备的第一素养,文学的兴观群怨可以培养士子们的社会意识和做人的风骨。具备这种风骨,是为人处世的基础,基础不牢,谈何发展?也是基于这点,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思想境界,陶冶其人格修养,熏染其审美情趣,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未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趋同化发展会迫使我们认识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语)”。现在我们的教育和求知,有很可怕的急功近利思想,恨不能撒下种子马上就能开出花来,进入学堂,马上就走出来一个个高明的技师、熟练的工人、老道的商界精英。孰不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要粹火,要捶打,要磨砺。学生的成长就像庄稼的成熟,需要土地、水分、化肥,更需要阳光。土地、水、化肥,这些都是能立即看到效用的好东西,阳光的作用却是缓慢持续有力的。文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就类似于阳光对于庄稼,它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你能因为看不到阳光就否定阳光对于庄稼的作用么?没有哪个农人会做出如此愚蠢的选择。
腹有读书气自华。大学语文的开设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年,但文学对我们的教化却是一生一世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能引导大家了解文学的皮毛,我们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终身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王俊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
2.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杨蓓蓓)——致富时代教育版203期。
3.谈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张绘绘)——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第23卷第4期。
4.《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冯红岩)——文学与艺术第一卷第9期。
5.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谢丽)——华中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8月26卷第4期。
王艳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