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材料性质和读解指向,精心设计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积极运用抽象和概括,进行判断和推理,使学生切实可行地开展内部的智力操作,逐渐训练起高强的语感智力技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策略 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语言悟性特别强的学生,诗文的读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就特别强。其实诗文的读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敏锐的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表现。因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从事语文教学必须悉心研究培养语感能力的策略。启引感悟智力操作,训练语感智力技能,教会操持开拓语感通道的魔杖,当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性策略。笔者试以阅读教学中的实例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一.想象和联想
在感悟描写性语言的深层内涵时,首先得引导学生调动起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准确而迅速地在头脑中呈现出有关形象画面,才能感悟作者蕴藉其中的感慨。
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让学生根据每段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和联想,画出一幅幅水彩春景图,并给每幅图抽象出意境特点,进而概括所有春景图共同的特点,再启引学生回忆置身于生机勃发的春景中时的感受,便可感悟到作者寄寓春景中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了。再如教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要求学生依据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绘画意境图,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画出作者的情状,于是画面上出现了作者伫立黄鹤楼或江边翘首远望的形象,由此学生对作者眷恋友人的深挚情愫感受得真真切切。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则要求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描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场面和作者与友人的对话,补白作者诗句中的潜台词。在通过想象和联想而汩汩流畅的语言描绘中,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状和诚挚的情谊。在教学老舍的《小麻雀》时,令学生展开神似联想,搜寻生活中遭遇、能力和性格似小麻雀的人物,描写两者的神似之处,从而使学生捉摸到小麻雀象征的是没有生活能力而又无意抗争自救的弱者形象,感悟到作者对之同情又批判的思想感情。在把诗文描绘成画面,或用语言描绘诗文蕴涵的情景和意象的基础之上,再令学生对诗文作反复的吟诵,其画面与景象就会在脑中反复闪现而巩固、鲜亮,其感悟也更确切、深刻、明晰起来。总之,这一切外部的实际操作,强烈地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神游,进入到可直接感悟的艺术境界,想见可直接把握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丰富而真切的语感。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提取某类对象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同非共同的、非本质的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归结起来的过程。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能帮助人们在思想上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如果要让学生深切地感知语言表现的形象或陈述的具体内容的本质意义,就非得科学地引导学生进入抽象和概括的智力操作不可。
教学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时,让学生整体感知和细节品味,还必须引导他们从六次断案的情节中,分别抓住奥楚蔑洛夫在狗主人是权势者时,对狗显现谄媚相,在狗主人是非权势者时,对狗显现凶恶相的行为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这样,就可鲜明地感知其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形象本质了。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以丰富细腻的细节把父爱展现得形象而婉约,浓郁而深沉。导读时,在对细节形象直接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层把握语言的共同倾向性,抽象和概括出父爱的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忘我无私三层意思,这样,对父爱的诚挚、崇高、伟大体味就更加深切了。再如,赏读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令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在庐山众岭中观景的情境,再想象远眺或鸟瞰而得的庐山全景,并作比照辨别。在充分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对诗句的本质倾向分别抽象和概括碰撞,便可昭晰出这首诗“当局者迷”的深刻哲理。如果再联系生活经验类比,对诗意的体味会更深刻。可见,对文学语言感悟,还得把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结合起来,而抽象和概括的理性智力操作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对说明文语言中心意思的归纳,甚至对议论文事实论据本质意义的把握,都必须指导学生从语言的共同倾向性抽象和概括方可。总而言之,让学生积极运用抽象和概括,并深谙其抓共同倾向性的技能机理,对语言主旨的感悟无疑会准确、深刻,而又敏锐。
三.判断和推理
议论文是由判断和推理组织而成的。所以要准确感知议论文的观点,必须会运用逻辑知识,积极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操作。为了表达方面的需要,议论文中表判断的语言并非都为明显的判断形式,而有许多自然语言。因此,不但要善于运用判断的智力操作生成和识别各级中心观点,而且要首先善于将推理论证过程中表判断的自然语言改变为典型的判断形式,以明显地看出论据和论点的因果关系。一般议论文都有较复杂的论证系统,有全文的论点和论据,又有证明全文论据的论据,即分论点的论据,而在阐明分论点的论据时,甚至又有复杂的推理证明过程,而且推理过程又有许多省略形式和修饰辅助的非论证性语言。因此,不但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智力操作理解认同作者的逻辑推理,明确各级论据和论点间的因果关系,以准确把捉各级论点,而且要首先善于把推理过程中的省略式补充为完全式,并剔除一些修饰辅助的非论证性语言,以便理清推理过程。总之,在读解议论文过程中,是不能须臾脱离判断和推理的心智运作的。所以,导读议论文,功在指导学生用心运作判断和推理。
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第五语段⑻—⑾句:“⑻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⑼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⑽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⑾你们完了,快完了!”这里隐含了两组逻辑推理句群:第一组,第⑼句以事实论据证明第⑻句的判断,为倒装因果关系,属归纳推理句群。第二组是三段论演绎推理句群:⑻“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大前提)
你们——国民党是反人民的势力。(省略的小前提)
所以,⑽“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⑾你们完了!快完了!”(结论)
这两组逻辑推理句群前后因果蝉联,所以最后的结论第⑽、⑾句,即“你们—国民党一定要被人民毁灭”就是⑻—⑾句中的中心观点。
导读时,学生曾错误地指认第⑻句为⑻—⑾句的中心观点,我便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知识,整理倒装的推理过程,补充推理中省略的前提,改结论为典型的判断形式,使论证推理过程中的因果联系充分明朗化。这样,进行一番逻辑推理演习,再以全文的主旨考证,学生便对这语段的论证和观点豁然开朗了。可见,唯有牵引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操作,并掌握其要领,才能准确把捉议论语言的观点,获得透辟的语感。
语言表现的形象特点,有时难以准确把捉,而随机引导学生寻找比照对象,力行比较和辨别的智力操作,捕捉他们的异同,往往能在迷惑中触发鲜灵的感悟。
读解文章语言,还一定要善于运行分析和综合的智力操作,要善于把复杂的语言分析成若干层次,深思感悟各层次的本质意义和相互关系,鸟瞰综合,整体领略,这样,因分析而感知深入充分,因综合而感知全面准确。如果在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还善于根据语言材料性质,随时结合想象和联想,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比较和辨别等智力操作,那么,对语言感悟的清晰透彻会至柳宗元“小石潭水”之境界。学子神游至此,其兴致,其自信,当溢满胸怀。
综上可见,因材制宜、科学实在地启引学生凭借语文知识,积极运行想象和联想、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比较和辨别、分析和综合等智力操作,并掌握技能技艺,其语感就会油然而生。阅读教学中,若经常致力于启引学生运行感悟智力操作,就能让他们积累起切身的体会和经验,独特的秘诀和机智,锤炼出特别的感悟智力技能,熟练地驾驭这杆魔杖,开畅语感通道,便捷地把捉准确、深刻、丰富的语感,体现出敏锐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2]王林喜.汉字文化语境与中学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4):12-15.
朱晓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