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64

[ 潘惠涓 文选 ]   

紧扣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

◇ 潘惠涓

   内容摘要: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我们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分析才是最实在和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谈谈小说主题的挖掘。
   关键词: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 环境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是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中去考查。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尤其要注意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出题的基本规律是小说和散文轮换考查。
   从小说的备考来看,小说的选文更注重文学性,对考生的文学素养要求更高,而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但是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即使掌握了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但是离高考对小说阅读鉴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成了考生鉴赏小说的一大难点。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大难题迫在眉睫。
   其实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从创作意图中理解主题;可以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可以从写作背景中寻找主题;可以通过抓中心句来分析主题;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来分析主题;可以从细节描写来探究主题;可以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可以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可以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可以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纵观以上的方法,从题材的角度去分析主题,从写作背景的角度去分析主题,从总体倾向的角度去分析主题,从典型环境的角度去分析主题,这些方法都是比较虚的,难以找到一个思维的落脚点。而细节描写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的,情节发展是通过人物活动来展现的,语言的感情色彩除了是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外,还有人物形象本身的语言,这也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的。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所以说,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分析小说的主题才是最实在和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本人就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挖掘小说的主题。
   一.得法于课内。
   挖掘新课标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小说《药》的主题,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全文写了三类人。一类是以康大叔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包括牢头红眼睛阿义、夏三爷;一类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包括华大妈、华小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20多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一类是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
   康大叔——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动作描写准确地刻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的本性。
   看见华老栓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映衬出其丑恶、凶残的灵魂。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外貌和衣着的描写使其流氓形象呼之欲出。
   从以康大叔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爪牙身上我们可以探究到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毒害。
   华老栓——勤劳,善良,俭朴却又愚昧、麻木、无知的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华老栓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茶馆,整天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他省吃俭用,拿出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药,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且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
   夏瑜宣传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听了感到气愤;夏瑜挨牢头的打,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阿义“可怜”,茶客们却说他“疯了”;夏瑜被杀害,人们“潮一般”去赶看热闹;甚至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而牺牲。她不感到光荣,竟然感到“羞愧”,这帮人里有华大妈、看客、茶客、夏四奶奶等人物,即既有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整天碌碌操劳的,又有无所事事的。
   从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身上我们可以探究到的主题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而不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的思想本质,揭示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和影响。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夏瑜在牢中被红眼阿义勒索,尽管如此,他却还要劝牢头造反,并说:“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为此又遭到阿义的一顿痛打,仍不屈服,说阿义可怜。
   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身上我们可以探究到的主题是赞扬了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在《药》这篇文章中,我们分析到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毒害,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而不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的思想本质,揭示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和影响,赞扬了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我们先是分别对各类代表人物进行分析;然后用上小说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如歌颂、赞扬、张扬了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了什么,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得出了小说的主题。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去挖掘小说的主题,能准确快捷得出小说主题,为同学们准确分析文章,打下了基础。
   二.应用于课外。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的方法,我们再来分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中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文章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妻子。
   丈夫因为饥饿难忍到厨房偷面包吃,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对妻子说了谎。第二天,妻子将面包匀给自己吃,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但如果不接受妻子的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从中可以得出的主题是批判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但她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还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从中可以得出的主题是体现了妻子对丈夫深挚的爱,赞美了妻子在患难中见真情。
   最终我们挖掘到《面包》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赞美了人们在患难中见真爱。
   让我们再来分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中的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罗永才,一个是王麻子。
   小说通过罗永才的口,叙述了王麻子石匠为我亡妻洗碑的事。“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子,左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对王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凸现出王麻子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的石匠的形象。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再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罗永才也在四次前往山王庄中,受到王麻子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最终摆脱丧妻之悲。
   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到的主题是赞美了底层人物的朴实、善良、淡定和坚韧的品质,更赞美了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直面生活中挫折和艰难的乐观精神。
   能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有很多,而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是挖掘小说主题最有效的方法。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抓准小说主题,铸就高考成功。
  
   潘惠涓,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教师。

紧扣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