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27

[ 周宇翔 文选 ]   

霉菜飘香

◇ 周宇翔

   3月22日中午,刚跨进指挥部的大门,就飘来一股浓浓的霉干菜炒肉的香味,不觉精神大振。果然,饭桌上安卧着一盘乌黑发亮的霉干菜,金黄的五花肉、红红的干辣椒、青青的葱叶点缀其间。
   酸酸咸咸的菜、满口流油的肉,一丝淡淡的苦涩,一阵沁人心脾的香,顿使唾液分泌加速,食欲大增,两碗饭一转眼就下肚了!
   真是奇怪,身在他乡,只要和家乡稍有点联系,心里就会止不住牵起缕缕乡思。
   霉菜飘来离家时爸妈的叮咛:“一个人远离家乡,要好好工作,要吃饱穿暖。伊伊(我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爸妈会照顾好的,不要记挂……”这是“儿行千里”的牵挂,是“意恐迟归”的期盼。在父母的眼里,年近不惑的我,还是个没长大也长不大的孩子。
   霉菜勾起对妻子女儿的牵挂。想起即将离家的那段日子,妻子忙忙碌碌地为我整理行李,刚整理好一遍,又打开看看是否忘什么,再看看是否全都装好。折腾多回,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出门。
   记得离家那天,多想和爸爸多牵一牵手,多想和妻子多抱一抱,说声“保重!”既想回头,却不敢回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禁不住热泪盈襟,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出家门,挪向远方。
   东阳和温宿有近两个半小时的时差。平日里待我吃好晚饭归来,女儿已在梦乡。手机里塞满她的照片,睡不着时总会一遍一遍地翻看!
   这就是家啊!家是系在心头的线,走得越远,拽你越紧。
   我远离家乡,家乡的亲朋好友也时时牵挂我。今天上午10时许,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手机QQ响了:“你的援疆日记上了东阳日报教育版头条。标题是《闪光的足迹留在阿克苏》,祝贺你!”家乡的教研员杜老师第一时间告诉了我!到了办公室,上网查看《教育周刊》,看着那熟悉的网页,看到自己援疆一月留下的足迹,我的心微微地颤动。自己是《教育周刊》忠实的粉丝,也是它的通讯员。今天我远离家乡,可家乡的《教育周刊》时时关注我,关注我的每一天每一事,每一个足迹每一点进步。它给了我如此荣誉,关注我的成长,我当传递这份关注,关注温宿的教育,关爱温宿的学生,让温宿的师生满意,让家乡的亲人放心。
   在我的家乡,读书人与霉干菜有不解之缘。霉干菜有个雅号——“博士菜”。
   记得改革开放初,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为标题宣传过东阳教育的成就。这“百名”和“千位”中,不只有前辈物理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也有许多现当代东阳籍的教授和博士们。回顾他们的成长历程,都是霉干菜伴读成才的。所以,霉干菜就自然成了“博士菜”,“教授菜”。
   我虽不是博士,但我也是伴着霉干菜长大的。此刻见到家乡的霉干菜,我眼前幻化出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
   阳春三月,田里的“九头菜”长得最壮最美,爸妈挑一大担嫩绿的菜回家。清水洗净,在阳光下晾晒,等嫩绿成干瘪,用磨得飞快的菜刀切成细细的碎片,洒上盐,倒进缸腌制。腌制约一周,取出晾晒至干瘪、颜色乌黑,装入坛子,泛着香味的霉干菜就制成了。
   东阳的学子就用搪瓷杯子装上满满的一杯母亲亲手炒好的霉干菜,同时也装上父母的殷殷期盼,迈着坚定的脚步走上求学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霉干菜的陪伴下,寒窗苦读,成长成才。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东阳也富裕起来了。东阳学子们再也不必每天啃霉干菜,但我们学校每周总要给学生炒上一个霉干菜炒肉。我们只想让孩子们能传承东阳的“霉干菜”精神———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什么时候,让我亲手为温宿的孩子们炒一份霉干菜,和他们一起品尝家乡的“霉干菜”。让霉菜的香味儿,飘在温宿的校园里,飘在温宿孩子们的心里。
  
   周宇翔,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温宿二中教师。

霉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