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71

[ 邹建军 文选 ]   

评黑大春的《米酿的乡愁》

◇ 邹建军

   一组丰满的、丰富的、深刻的关于乡愁的抒情诗,深得我心。诗人将自我、故乡、家国与历史联系起来,以自己在深秋时节回到故乡而又在另一个秋天离别故乡的一段人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不仅表达了深厚的故乡与家国之情,并且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圆满的艺术结构,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意象组构与语言创造方面的能力,达到很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将自我与故乡的自然山水联接起来、将自我与国家的历史链接起来,将自我与人类的乡情组接起来、将自我的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以一写十,主题深厚、思想深刻、构思巧妙。诗人以自我离家多少年之后再次在深秋时节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在故乡生活一年的所思所感以及对于人生、哲学、历史的探索成为了主体内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诗里的母亲形象、酒友形象等人物形象,都是以我之眼进行观察;骆驼、马、鸟等动物意象,梧桐树、野菊花等植物意象,太阳、群山、路上的小径等自然意象,都是诗人所创造的有情之物,其实都是诗人的心象。通过这样一些形象与意象,所表达的“近乡情更怯”丝丝毕现,烙在心壁。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故乡眼前现实与过去历程的感叹、对于古老中华田园山水的感叹、对于自我不成器历程的感叹等,一再让人陷入对于人生乃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这不是一首简单的个人抒情诗,而是一首集自我、故土、国家与历史的大抒情诗,它们正是以小我的方式表现了大我的主题。
   循环往复的圆形结构也让人心仪不已,无论是从艺术构思还是从艺术表达上来看,都是自己独立的结构方式。就每一首而言,开头与结尾都是相互照应的,如第一首的首句与尾句都是“纷纷落叶已掩埋了家乡的小径”;从时间上而言,诗中的自我是在晚秋时节回到了故乡,经过了一个春天、一个夏天的生活,又是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再次离了故乡,因此而形成一个圆形结构;从空间上而言,诗中的自我从外地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过了一年时间再次从故乡离开,去到远方继续流浪,也形成了一个圆形的空间结构。从抒情方式而言,诗人站在今天的时间里进行表达,所观照的对象却是自我在外流浪的过去、孩子时代在故乡的过去、中国历史的过去、自然山水的过去,最后又都回到了眼前,并下定决心再次离别故乡,到他方生存与发展。正是在这个过程里,诗人的失落、忧伤、羞愧与无法面对之情,诗人在故乡的幸福与满足之情,一再得到丰富的表现、艺术化的凝固。这就是诗歌艺术立体性的来源。
   以不同性质词语的对接与错接而形成的远距离比喻所具有的高强表现力,也为本人所看重。诗人以自己的大胆想象,将日常生活里本来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事物硬性地组接在一起,表达了深厚的诗情与让人意想不到的诗意。第一首里的“胸前佩着那只落日的铜铃”,把故乡的群山想象成骆驼,并说其胸前佩戴着一只铜铃“太阳”,以铜铃比喻“太阳”,表面上不伦不类,其实很有深意并且恰当;其它如“我垂入晚霞中的羞愧的面容”、自家的老屋之门“仿佛那是一块带着裂缝的薄冰”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第二首里,“一颗毛桃是我眼睛的睡眠”,写尽了因自己的过去不争气而对不住故乡以至失眠的情形;“我醒来好像果子裂开:夏天好像是一天”,夏天的新鲜与自我对于夏天的惊心被表现得如此丰满与巧妙;其它如“用闷热沏开深棕色的黄昏”、“霞光闪闪的土灶正煮着大红枣似的夕阳”、“顷刻,风雨这对爽快的姐妹携带大笑的陶罐/来到墙外的松林,宴请枝上永盛的玫瑰”等诗句,为一般的诗人所无法创造。在第三首里,同样方式组接起来的诗句也不在少数,如“丝绸般静止的午后,米酿的乡愁”、“风,正轻抚着我遗忘在断枝上的黑色绸衫”等,都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诗人黑大春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构思力与艺术表现力,远非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诗人可以相比。也许青年人诗情澎湃,然而诗艺也是需要时间与空间煅化的。特别是对于抒情诗的艺术结构与艺术语言,没有十年八年的,恐难于达到至境。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

评黑大春的《米酿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