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分几个侧面论述了爱情在战争电影中的特殊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电影主题的表达与升华上,更体现在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对大众文化和消费的驱动作用上。
关键词:爱情 战争 电影
对于影视教学来说,爱情题材的价值实现是必须要面对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虽然世界各国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等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世界战争电影在创作主题上仍然显现出趋同性,即以“正义战胜邪恶”、“生命的尊严”与“渴望和平”为核心价值,其他人类积极意义的文化主题,如:男性友谊、集体主义、挚真爱情、化敌为友、牺牲精神……也在战争电影中获得丰富呈现。而绝大部分战争题材的电影中都是以爱情为一条线索贯穿,这是由于爱情能够赋予战争电影触动灵魂的叙事力量,因此,“战争与爱情”已成为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在战争电影中,爱情作为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重要元素,不仅可以引发人们对人性更多更深的思索,而且丰富了战争电影所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战争电影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而今天,处于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正在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战争与爱情”这一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将使我们得到宝贵的启迪。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可以结合几部电影作品充分认识爱情在战争电影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首先要告诉学生战争本身往往体现出的是人类阳刚、争雄的一面,但是仅仅靠这种绝对主义的简单极致的表现是很难与观众交流的,尤其是很难表现完整的人性.这样战争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因此,战争题材的电影在讲述故事时,爱往往成为战争中人们的最重要的意义。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在第69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九项大奖,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以战争中英勇悲壮的前线战士为主角,却讲述了一个毫不逊色的“战争与爱情”故事,充分体现了爱情之于人类情感中的特殊性。电影中战争毁灭了他们的一切,爱人、朋友、爱园,但是爱支撑着他们等到了最后的光明。通过观赏该部影片,让学生看到爱对人类的重要性,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人类需要爱的力量拯救世界。二战影片《赤月》是一部日本对战争罪恶进行反思的影片,同时它也通过波子与冰室的这一爱情元素展示了爱在绝境中支撑信念、生命、真理和正义的巨大力量。二战经典《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则向我们传递了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而爱情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人类的意志不会消亡。
这几部影片中的战争都摧毁了人们的世界,但是爱情都成为挽救人们心灵和世界的重要因素,是面对绝境时的勇气和希望。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因此而完整。
二.揭示人类情感所遭受的巨大创伤
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战争题材本身就是为了表现背离正常生活的一种矛盾和困境下的挣扎,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血腥镜头可以显示的只有表面,真正要引起情感共鸣那必须要体现战争对人类情感的摧残。因此,爱情出现在战争影片中其意义就在于由这种人类美好感情的支离破碎体现战争的毁灭性,揭示人类情感所遭受的巨大创伤。
由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被誉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小伙子们还都没经历过爱情,他们说着对爱情的向往,“等战争结束了,会有美丽的姑娘。”被誉为史诗巨制的《钢琴师》(THE PIANIST),取材于波兰钢琴家斯皮曼的真实经历,也带着犹太籍导演波兰斯基自己的惨痛印记。在纳粹统治下种族灭绝的阴影下,在无处不在的死亡笼罩中,斯皮曼只能把心头的一切爱意埋葬。战争对美好的扼杀几乎无处不在。
前苏联著名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只是表现了一场小战斗,但同样渗透着无穷的力量。五个正值妙龄的美丽女兵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她们战前美好的爱情不时闪回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然而美丽生命终于被战争夺走,那些爱情也随风而逝。
所有这些影片中爱情的失去和破碎都是因为战争,爱情成为催化剂,强化了战争的破坏性,爱情象征的是一切美好,战争剥夺了人们享受美好事物的权利。
三.表现了人类情感中的绝望与希望
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电影才能完整,战争中人们失去美好家园未必会绝望,但是失去爱人可能会暂时绝望,而爱情的力量会继续在生活中延续,给人希望。为了爱情成为人们面对新生活的勇气来源。
战争爱情巨片《珍珠港》(PEARLHARBOR),将战争的残酷、胜利的辉煌、军人的精神和爱情的伟大结合得天衣无缝,充分展示了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魅力。英勇的战士们心底藏着温柔的爱恋,他们相信即使失去生命,那份爱也会在终有一天硝烟散尽的蓝天中永生。《卡萨布兰卡》是“战争与爱情”影片中凄美而伟大的经典,成为一个爱的传奇,它穿通战争的黑暗,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心底的希望。《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里的爱情浪漫色彩也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战火中的分离,阳光下的重逢。这段铁血战士的至爱柔情使影片的战争主题有了更深的含义,带给人希望的力量。法国著名电影《虎口脱险》中以喜剧形式出现、作为精神寄托的爱情短章,同样令人回味深长、久久难忘。
四.带动大众文化与都市消费
最后,我们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文化产品,爱情在战争题材影片中还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的意义生成作用,工业民主社会必然产生大众型文化,这时的社会所要求的是使人可以冲动起来的感情,而且还需要同时把商业精神引进了文化界。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孕育了新的文化进步因素,促进了文化的垂直流动和市场化,也改变了文化传播,文化需求和文化人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中战争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但是爱情却使得其情感距离很近,加强了战争题材的合理性,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实质还是取悦于消费者的商品,那么,战争电影中的爱情则是其原动力,形成个体的精神需求,并进入社会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爱情比战争更容易给消费符号以合理身份和地位,同时战争背景使人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新的解读,更容易刺激消费。
总之:战争难免出现生离死别的场景,这自然加深了剧情的冲突性,而危难时刻的情感纠葛,则更能展示人性的复杂性。战争中的爱情,不仅使电影获得感人的效果,也使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相对于世界战争电影中成功地运用爱情描述,而提升影片的品质,作为文化产品,中国本土战争电影在表现人类情感方面虽然做了不少探索,但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希望通过课堂影视作品赏析,能够使学生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书目:
[1]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张英进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电影剧本选.李先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电影艺术通论.康尔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美)罗伯特·考克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影视艺术心理学.宋家玲,宋素丽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电影文学.2009-2010年期刊.
张允,新疆大学新闻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