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什么样的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懈探索的课题,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气氛 情感体验
什么样的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懈探索的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语文课堂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二.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是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在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内容
目前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老师害怕“冷场”,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课题气氛”,便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法将问题解决掉,这样一来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老师所提的问题总是经思索地脱口便说。前一种情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后一种情况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这都是与新课程相违背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要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问。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语文课堂要尽
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种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在讨论和谈话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要有热烈的讨论和自由的表述。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但前者所关注的是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也不需要加以“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个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想学、爱学、能学、并成为学习的主体。
赵海深,河北省邢台县路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