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82

[ 蒋玉蓉 文选 ]   

学生心理的调整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 蒋玉蓉

   内容摘要:走进职业高中的学生,多少是带着学习的挫败感来的。如果学生不针对自己的这种心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学习成绩就难以得到改善。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信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心理 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 学习心理辅导 教学效率
  
   走进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在初中是中等偏下的,事实证明,就绝大数学生而言,智力因素并无明显的悬殊,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差异。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对导致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虽然能提出许多,但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内外部因素、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内部因素(能力、心境、努力等)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机遇、有无他人帮助等);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等)与不稳定因素(努力、机遇等);可控制因素(努力)与不可控制因素(能力、任务难度、机遇等)。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于何种原因,会对其学习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现代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1.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在不同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老师的期待,使学生相信他们是聪明的,即使现在的成绩不怎么样,但不表示自己笨,只是不努力而已。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提高。老师的评价和帮助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也有影响。如在容易完成的任务中,老师对学生取得成功给予表扬,失败了却很少批评,这常常使学生将成功归因于“特别努力”,而不是能力。
   2.学生的心理归因
   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对成绩的不理想形成错误的心理归因。或归于外因:运气不够好,任务太困难,没有他人的帮助,这会产生气愤或敌意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听凭命运安排的心理。或归因于内因:能力不够,导致学生自卑无助。也有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不够,但又无力改变现状。这些错误的心理归因使学生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3.教学过程的安排
   从教学现状看,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学生正确心理归因的教学方式大量存在。在教学方式上的刻板和僵化,教学内容上的不合理,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压抑、焦虑、没有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二.措施和方法
  
   (一)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
   老师和学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着眼点也不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同,因而对学习行为的分析不同,对学习行为的心理归因也不相同。老师作为学生行为的观察者,倾向于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的内部因素,如学习不好的原因是缺乏能力或性格上的缺陷,而很少认为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学生作为行为者,倾向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外因,如老师不会教,考试运气不好等。这些错误的心理定位,不利于认识问题的核心,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老师正确认识学生失败的原因,并且能用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成败的心理归因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消极作用,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心理归因的危害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心理归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
   1.学习动机的激发
   老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触动,尤其是后进的学生。奖励要和他们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以精神为主,因为对于后进生,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微笑。惩罚要适当,否则适得其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产生的激励维持时间比较短,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实现角色转换。可以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有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现自我参照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有信心、有责任时,才会对学习付出努力。
   2.学习兴趣的培养
   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用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如利用生动的大自然,鲜亮的图片,悦耳的录音,计算机辅助教学。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所知的时候,最能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的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多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少过浅,学生唾手可得,无事可做,也会失去学习兴趣。
   (3)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兴趣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语文学科中的诗情画意,驰骋千里,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文中所包含的感情,更是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让学生回想失去亲人时的感受,再来看文章的重点语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不说马克思是安详的去世而是说“永远的睡着了”,是包含着恩格斯对马克思亲人般深切的爱。即使是作文练习,我们也可以用真情呼唤真情。
   (4)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学生在碰到学习难关时,能及时度过,就能兴趣稳定,否则困难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学生无力解决,对学习也就丧失了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地发现学生所碰到问题,及时的批改作业是最简捷的途径。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性。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多变好动的青春期,情绪时高时低,有进取心,但意志薄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我特别提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我是从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习方法、建立教学常规这三个方面去做的。
   (1)明确学习要求,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目中,有个学习的具体目标,有个衡量自己的正确尺度,并以此要求自己,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向学生分别提出了听、说、读、写,记笔记、写作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例如听,要求做到:听一遍,记几点,复述准确有连贯。听的时候,只能记录若干要点,不能照录原文,听后看着记录便可复述,复述的内容要准确,不能走样,语句要通顺连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这些要求就会由生疏到熟练,由遵从到自觉,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也就是观察、思考、想象、判断、记忆等方面的智力培养。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也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去做的。例如阅读现代文,我向学生讲解了“一粗、二细、三精、四记”的学习方法。“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分段,摘生动词句。“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四记”指第四个步骤是要点疑问、书头笔记。
   (3)建立教学常规。针对学生意志薄弱,有意注意的能力不能持久的特点。我与学生商议建立了一套教学常规。一方面是为了把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指导方法,用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把那些保证达到学习要求的落实学习方法的若干具体措施,形成制度。这样,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事情什么时间做,他们头脑中就都有了清晰的印象了。事事有了章法,以此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例如,为了不使课堂朗读练习留下“死角”使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单独朗诵的机会,我在课堂朗读的方式中增加了“按座次朗读”一项,并形成了制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建立一套学习规范化的常规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对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蒋玉蓉,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学生心理的调整与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