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读《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词语比较研究》一文后,在题目所指范围、“罗布人”概念的理解、两种方言接触的历史背景、所得出的结论等几个方面,提出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所指范围 历史接触 结论
本文以罗布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方言词汇以及周边民族历史关系为主题,在收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详细阅读了乌尼尔其其格的《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词语比较研究》一文。该文对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以下简称两个方言)语音、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这两个方言中的共有词是从古代同一个母语发展而来的。两个方言相互间的借词是由操这些方言土语的人民毗邻而居,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结果。本文受到该文的启发,同时,也对文章题目所指范围、“罗布人”概念的理解、两种方言接触的历史背景、所得出的结论等几个方面产生了一些质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文章题目所指范围比较模糊,根据题目没有对筛选共有词范围进行限定
文章题目为《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词语比较研究》中的“词语”所指,到底是指哪些词?不清楚。笔者认为改作《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共有词比较研究》更为适合。原因:⒈通常的比较是指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的同类事物之间进行辨别。从文中可以看出“词语”所指实际上是一些语音和语义上具有可比性的共同成分,即共有词。⒉“词语”和“共有词”两者词义、概念、范围均不同。“词语”指的是词和短语。从文中筛选研究的词来看,该文比较了维吾尔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共有的成分,而不是卫拉特方言和罗布泊方言独有成分中的共同词。⒊“共有词”更能准确、清楚表达研究对象、范围。具体说,两种方言双方都拥有的独有词,而不是共同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其他方言的共有词。
二.对“罗布人”来源及其概念的理解文中没有提出交待
研究“罗布人”来源来源对解释双方共有词是有一定帮助。尚未明确来源的“罗布人”及其语言笼统的放在突厥语族里,进而在此基础上讨论突厥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的历史亲缘关系是不妥的。
所谓的“罗布人”最早是《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征讨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的清军将领阿喇纳,发现了罗布人,他向清廷奏称:“罗布淖尔回人古尔班率喀喇库勒、萨达克图、喀喇和卓三处户口千余人,输诚投顺”》的群体。普尔瓦斯基和斯文·赫定分别在1876年和1896年到达过的阿布旦庄昆其康为首的部落。现分布在尉犁县喀尔曲尕、墩阔坦;若羌县(36团民族连)的群体。操罗布方言的总人数不过3万人。占维吾尔族人口的0.4%。(和田方言大约18%人,中心方言大约80%人。)假设有100个维吾尔族人中,使用罗布方言的人数不到一人。为何在上千万人使用的维吾尔语里,数量极少的罗布人语言就那么特殊呢?是因为它的来源十分特殊,再加上周围地理环境的闭塞,其中有多种原因,进而使其在整个维吾尔语里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
米尔苏里唐先生认为tumul人构成了今天罗布泊人的核心。iii玛赫穆德·喀什葛里《突厥语辞典》里有关tumul人的记载“我(玛赫穆德·喀什葛里)自拂林(东罗马)向日出东方依次列举其部落。距拂林最近的是佩切涅克,其次是钦察,而后是乌古斯、也末(咽蔑)、巴什基尔、拔悉密、喀依、雅巴库、靼鞑、黠戛斯,后者与中国毗连。这些部落在拂林依次向东排列。而后是炽俟、突骑施、样磨、oraq、aruq、处密、回鹘、党项和契丹,即秦,然后是桃花石,即麻秦。”“在游牧部落中,处密有自己的语言,但他们也懂突厥语。另外,喀依、雅巴库、靼鞑和拔悉密每一组都有其自己的语言,但他们均精通突厥语。黠戛斯、克普恰克、乌古斯、突骑施、样磨、炽俟、oraq和aruq说一种纯正的突厥语。……”按照米尔苏里唐先生的观点这里的处密就是构成罗布人核心的tumul人。玛赫穆德·喀什葛里没有说tumul人是突厥语族部落,只说了tumul有自己的语言,但也精通突厥语。由此可知突厥语对tumul人来说是非母语,而是第二语言。那么很难把构成现在罗布人核心成分的tumul人笼统归入突厥语族部落。所以“罗布人”来源及其概念的理解,对议题十分重要。
三.操这两个方言的部落、群体历史接触,文中没有给予交代
作者在正文第一小部分交代了蒙古和突厥民族早起历史接触,这是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各语支不同语言相互接触,融合的历史大背景。而本人认为罗布人和卫拉特人历史接触、往来更能直接服务于本题。因为不同两个方言之间由于长期接触、融合必然会相互影响,从而会产生一些共同成分或借词现象。如果没有罗布人和卫拉特人历史接触,两种方言间不可能会出现共同语成分和借词成分。所以很有必要提到两个方言群体的历史接触。
四.所得出的结论与文章题目不符
该文结论部分说“我们对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中的语音、语义相同、相近的329个词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我认为有大约280个词是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中的“共有词”,占全部比较词的85.1%;约39个词是蒙古语词,占比较词的11.8%;约32个词是维吾尔语词,占比较词的9.7%。”本人对此数据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如上所述选词范围没有进行限定而导致出现如此之多“共有词”。作者所选的329个词是共同蒙古语和共同维吾尔语各方言普遍都存在的词,而根据题目要求应该限定在所指两个方言之内。所谓“共有词”仅是这两种方言所共有的即罗布方言和卫拉特方言独有的共同成分。应该排除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其他方言里的一些共同成分,这样才能与题目或本文议题相吻合。所以应该在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共同词汇中筛选出罗布泊方言及卫拉特方言独有词后,方可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同。
五.本文研究内容与前人已有成果多处相似
文中研究的选词共329个,其中大多数词已在前人论著里出现过。例如高·照日格图著《蒙古语族语言和突厥语族语眼词汇比较研究》一书的词和方法基本一致。作者在下表中仅仅例举了8个词作为参考。
六.文献查阅有不足之处
作者在参考文献中没有提及国内的米尔苏里唐·乌斯曼诺夫著《现代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吾拉木·吾甫尔著《简明维吾尔语方言词典》等学者的相关论著,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国外有马洛夫著《罗布泊方言》、捷尼舍夫《论新疆的维吾尔语方言》、斯坦因著《罗布考察记》等。这些专著和论文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国内外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王野苹《罗布淖尔与罗布人》《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2]乌尼尔其其格硕士学位论文《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词语比较研究》(电子版)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epub.cnki.net.
[3]米尔苏里唐·乌斯曼诺夫著《现代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4]牛汝极《〈突厥语辞典〉的语言文化学价值》《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和维吾尔语罗布泊方言共有词比较(200810)”资助。
斯哈娃特,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拉特蒙古语言、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