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不管有多少人给它多少概念和定义,都脱不开“语言”这一本色,也不管课程目标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这一目标。通过文字、言语的品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立足于对文字语言的品读,才能构成学生系统的学习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品读文字 朗读训练 文字理解力 整体感知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作为客观世界的浓缩工具,作为情感和思想的有效载体,语言文字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扮演信使这一重要角色。因此,就语文课堂而言,“意义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从语言形式中去研究内容”。教师的作用正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尽量还原当初的情境,继而揣摸作者所要表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认识。钱梦龙老师说:“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不管有多少人给它多少概念和定义,都脱不开“语言”这一本色,也不管课程目标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这一目标。因此,语文课堂应还原其本色教学。
一.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感悟深层含义
语文教育是民族语教育,必须遵循汉民族语言的规律,通过文字、言语的品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则要善于抓住那些有感触性的文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沿辞探情,使文章表达的意义得以“还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中“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话和动作都很平常,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容易引起联想,增加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由此发现人世间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情感。
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来分析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整体把握言语主体的价值观和言语风格。在阅读文本,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文本的语言中,才能体验更深,感悟更多。
二.强化朗读训练,品读体验文章意蕴
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就是强调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一)朗读,可领悟文字的深层意蕴。学生通过朗读可感知课文的内容,领会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因为语言本身蕴含着生动的气息、节奏和丰富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容易将文字蕴含的意味品味出来,激发学生的联想,玩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原文,让学生领悟作者由赞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学生对白杨树、对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自然能领悟。
(二)朗读,可激发人的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是无法言语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可通过联想语言文字蕴含的意境美,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能展现出一幅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画卷,生动形象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以及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以及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审美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推敲字词句子,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如果说,朗读是品读语言的初级阶段,那么,要想真正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就须透过语言文字,在反复的玩味与推敲中,把握字词所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愫。文章的艺术美其实主要是语言的艺术美,而语言美总是依赖于精妙词语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也曾说,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之一。
只有真正理解词语,才能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语境,重新定位,重新创设联想的情景,那么,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得到的将不再是简单的字义与词义,不知不觉之间内化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精神体验,每一次对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如《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原意是好看、漂亮,可学生放到第一段这个语言环境中再去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实指丑,是反语,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又如《背影》中的“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个“聪明”能不能换成“愚蠢”?答案当然是不行的。这个“聪明”是作者在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对自己的责备。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的我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用“太聪明”来反衬“太不聪明”,用这样的褒义贬用比起直接用贬义,更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而整体的把握。
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四.整体感知文章主旨,准确把握深层含义
新课标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肢解。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这既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也符合人们阅读文本的基本规律。
整体感知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不只是抓住个别词语、个别语段进行理解,而是要从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结构特征、思想线索、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因此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感知文章主旨,高屋建瓴,有利于提高现代文阅读解题的正确率。例如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通过介绍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再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进而把握理解全文主旨——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因囚系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包含着作者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仰,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并非将一大堆单纯的,无任何生命的文字堆砌在一起,然后进行支离破碎的外科手术。它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基础上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文字语言的丰富性和艺术美才能充分而恰当地展现出来,也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词句含义,才能精析出文章的深层含义,获得文本的隐含信息,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旨。
总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上肯定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和提高的基石。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只有立足于对文字语言的品读,才能构成学生系统的学习链,并由此带领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的意识,最终成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强劲引擎。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张宏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学作品鉴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高二妹,江苏省常熟市周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