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大融合社会,汉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外来语的传入。而一定的文化现象必定会引起一定的社会效应。本文将阐述现阶段英语外来语在中国的引进情况,同时通过对汉民族接受外来语的心理进行分析,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用语进行规范,以便合理科学地将外来语引进汉语系统中。
关键词:外来语 汉语 民族心理 初中语文教学
外来语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结果,语言接触又以文化交流、文化接触为前提、为共生物。外来语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一直在不断的变动中,有些外来语能够作为异文化在某个民族语中得以长久的存留,而另外一些则在历史中逐渐被淘汰。那么,作为“异文化使者”的外来语,究竟该去该留,何去何从?
民族文化造就民族的品格,孕育民族的文化心理。汉民族之所以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自身独具魅力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我们民族第一交际工具的语言——汉语,更是承载着汉民族优秀的思想,丰富的文化。因此保持汉语的纯正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深入,闭门造车是无法进步的,所以我们又必须学习他国优秀文化,适当吸取异域风采。这一点,反映在外来语的接受上,我们就必须采取一个辩证、谨慎的态度。既不能一味崇洋媚外,全盘接受;又不能一概否定,拒之门外。
初中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而担负其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接受力强、追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对于新鲜的外来语总体倾向于轻易接受的态度,长此下去,势必污染汉语的健康、纯正发展,所以为了保护母语的纯正性,初中语文教育在外来语的教学中应该提高警惕,引导学生用理性、淡定的心理来对待外来语。
一.外来语在中国的引进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结外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外来语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入汉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往继续深入,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外来事物抱有空前的热情,同时民众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外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外来语渗透到汉语的方方面面。
经济政治方面的外来语有:潘查希拉、麦卡锡主义、欧佩克、尤里卡、基尼系数、CIA、WTO、APEC、GDP、GNP、CEO、CFO、三K党、U2飞机等等。
医疗科技方面的外来语有:可的松、雷米封、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利眠宁、地塞米松、利福平、白内停、依诺沙星、阿莫西林、麦迪霉素、头孢拉定、阿昔洛韦、万艾可、速灭杀丁、敌杀死、艾滋病、克隆、基因、爱尔尼诺、拉尼母现象、波音、APC、HIV、SARS、CT、DPS等。
教育方面的外来语有:爱普考试、托福、雅思、托业、GRE、TSE、MBA、IMBA、IQ、EQ、TOEFL、IELTS等。
衣食住行方面的外来语有:T恤、比基尼、卡曲、迷你裙、涤纶、的确凉、卡普纶、汉堡包、比萨、雪克、啫喱、挞、布司、马里、泊车、香波、威娜宝、马克杯、保特瓶、拷、瞎拼、蔻、迷你、茶煲、pub、ATM、TAXI、FAX、DIY、IN等。
文体娱乐方面的外来语有:呼啦圈舞、迪斯科、霹雳舞、朋克乐曲、莱盖、嘉力索、卡丁车、拉力赛、蹦极、舍宾、乌龙、秀、脱口秀、波普艺术、达达主义、欧普艺术、DJ、KTV、Mall、NBA、CBA等。
可以看到,随着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外来语已经融入到了汉语的方方面面。
二.外来语的接受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
仔细观察上面所列外来语的例子,我们发现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外来语词的量非常大,涉及到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第二,现代外来语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大量采用音译甚至是直接用英文字母,这就使得现代汉语外来语的外来色彩很明显。
出现这两种特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国民众对外来事物追新求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原因,中国民众对外来事物较多的是抱一种崇尚、追求的心理,加之现代国际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外来事物的引进速度之快,导致相关翻译部门还没来得及对外来语进行规范便进入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民族文化孕育民族心理,而独立、自主的民族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尤其注意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培养,增强国民的文化归属感。今天的汉语对于外来语应该采取一个包容、开放的态度。但是包容绝不意味着任意,外来语在融入汉语的过程中必须经由一个本土化的处理过程,使之与汉语系统相适应。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地引入外来语以丰富汉语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意识到过分或者是错误地将外来语引进语言系统则会影响汉语的语言纯正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建设发展一个国家,教育最为重要,担负学生情感教育责任的语文教学,在引导初中生的语言规范上责任重大。初中是中学生开始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而且呈现出强烈的崇尚、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语言的使用问题上,他们更是表现出追新求异的态度,以逃避学习压力、突显自我个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网络语言以及外来语的使用,中学生是使用这些语言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几乎每一个中学生在网络聊天中,都会使用诸如“OMG”、“org”、“BT”、“香波”、“脱口秀”等词语,更有甚者,在作文中满篇的火星文、外来语、网络语,长此下去,学生的汉语水平必定得不到进步,并将导致民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
因此,中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外来语的借入过程中,应该要有一个理性、淡定的文化接受心理。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汉语用语的规范。除了课堂、写作中用语必须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外来语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能使自己的用语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2005.
[2]高翔.外来语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J].正德学院学报.
[3]刘丽辉.汉语外来词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杨喜生,江西省都昌县北山八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