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18

[ 洪琳 文选 ]   

与“丝”搭配的名词小类

◇ 洪琳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数+丝+名”这一结构中的名词,根据名词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四类,这四类名词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关键词:“数+丝+名” 具体 抽象
  
   名词“丝”的本义是“蚕丝”,蚕丝具有细小、纤长、柔韧等特征。其次,“丝”还被用作计量长度、重量的量词之一,指十分之一毫的长度或重量。可能正是由于上面两个原因,汉民族很早就通过隐喻方式来指称与“丝”在外形上相似的细小物体,如“柳丝、雨丝、发丝、情丝”等。而后,人们还将名词“丝”借用为一般量词,表示极少量(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丝”条第5个义项),构成“数+丝+名”结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语事实和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将“数+丝+名”结构中出现的名词归纳为如下四类。例句全部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一.与“丝”搭配的名词小类
  
   1.1具有“细长”特征的事物名词。如:
   (1)礼服胸前的衬衫上有了一堆酒渍,一丝头发拖在脑门上,眼珠子像发寒热似的有点儿润湿。
   (2)拿走我身上每一根骨头,每一束肌肉,每一丝纤维,把这些统统拿尽,丝毫不剩,想方设法能使跛脚小孩重新行走自如。
   (3)卧室房门关着,但未关严,故意留有一丝小缝便于随员出入卧室时不至于开门发出响声。
   例(1)和例(2)中的“头发”、“纤维”是具有“细长”特征的实体名词,例(3)中的“小缝”属于两事物之间的空隙,也具有“细长”特征。
   1.2自然现象名词。如:
   (4)四周是无边的寂静。树叶间没有一丝微风吹过。
   (5)一丝丝寒流穿腹入心。
   (6)天上没有一丝云朵,但他们可以感觉到空气凝重。
   在作者的想象里,以上三例里的“微风”、“寒流”和“云朵”也具有细长特征。
   1.3感觉对象名词。如
   (7)整个会场沉默得没有一丝响声,大家注视着你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你为济钢的事业付出得太多,人们知道,任何一句宽慰的话语都显得太轻太轻……
   (8)是在她机械地和人们介绍来的对象问答的时候,她有时会感到听见了一丝口琴声。
   以上两例是表示听觉器官感知对象的名词“响声”和“琴声”。
   (9)和农村的传统厕所不同,这种新式厕所安置在家里没有一丝异味。
   (10)这个房间里面四壁的架上都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卷轴,让中间那小小的起居空间飘着一丝丝的霉味,问起来就像是一座已经封闭了几世纪的陵寝一样。
   以上两例是表示嗅觉器官感知对象的名词“异味”和“霉味”。
   (11)我握住了他的手,对望着。我觉得脸上有些痒,像虫子在爬,接着,嘴角尝到了一丝咸味。
   (12)当你出来安康火车站,走在沿江宽阔的街道上,会蓦然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感觉,似乎这里的空气清新得掺入了一丝甜味,由不得让人陶醉。
   以上两例是表示味觉器官感知对象的名词“咸味”和“甜味”。
   (13)一眼望去茫茫沙漠方圆数百里的梭梭因遭受虫害而光秃秃的一片,见不到一丝绿色。
   (14)尤其是在办公室晦暗的光线下,整个人没有一丝亮色。
   以上两例是表示视觉器官感知对象的名词“绿色”和“亮色”。
   (15)她下意识地朝炕上看看,三少爷睡得很甜很香,对外界事物无一丝感觉。
   (16)现在,他突然这样叫他,呼国庆竟陡然产生了一丝警觉。
   以上两例是表示整体感觉或知觉的名词。
   1.4心理状态名词。如
   (17)回顾1997年的中篇小说创作,略微让人感到一丝忧虑。总的感觉是数量很多,精品太少。
   (18)我虽为未能如愿感到一丝遗憾,但更为朝鲜同志在发展网络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19)看到我们是异地客,商店里的售货员始终微笑着帮我们挑选带有当地特色的物品;面对我们的挑剔,她脸上竟没有一丝厌倦。
   (20)对此,我实有一丝歉意,也有一丝得意。
   (21)医生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医生说耳管堵住了,等他大一点可以清楚。他们说问题不大。
   (22)何怀玉看到了一丝曙光,她相信,过不了多久,女儿便会和正常人一样说话。
   由以上四类例句可见,由于“丝”至今还未语法化为真正的量词,所以与之结合的名词表现出两个突出特征。首先是“丝”主要与感觉名词、心理名词相结合,也能与具有细长特征的事物名词相结合。第二,与第一类名词结合的“丝”,意义实在具体,与其余名词结合的“丝”都相对虚化,也就是说不表示具体的量。
  
   二.结语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用作量词的“丝”及其可搭配的名词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在语义上“丝”表示极少量,重在描述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不是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可见,至今为止,“丝”还处在从名词到量词的演化过程之中。
   其次,“丝”后面只能出现感觉名词、心理名词和具有“细长”特征的具体事物名词。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倪建文“一……也不(没)”句式的分析[J].汉语学习,2001,(4).
   [3]吴文婷、刘雪芹“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句法、语用研究[J].语文学刊,2009,(6).
   [4]赵静贞 数量词“一丝”的虚用[J].汉语学习,1983,(2).
  
  洪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

与“丝”搭配的名词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