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07

[ 厉同喜 文选 ]   

试析《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

◇ 厉同喜

   内容摘要:陈勤建、尹笑非的《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一文,根植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同时辅以扎实的文献典籍和广阔的理论视角,以生命原型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建构,是对梁祝传说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梁祝传说 文本 田野 生命意识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千古传诵,久唱不衰,一千多年以来,它犹如一朵美丽的奇葩,盛开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芳草园中,深深地吸引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众多文学爱好者,纷纷撰文以抒发自己的见解。今天,对于梁祝的论述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并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本人拟从陈勤建、尹笑非的《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入手,简要论述一下该文章的理论视角和写作思路。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全文的综述,结合着我国现代民俗学在二十世纪的迅速崛起,向读者介绍了梁祝研究在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到了当今的世纪之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再次使梁祝传说成为文化关注的焦点,并由此而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何以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梁祝传说还会如此的动人心弦呢?梁祝传说的内在魅力与价值究竟在于何方?带着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等“生死恋”三部曲,以此为核心,展开了论述。
   第二部分,即理想婚恋内涵的知识诉求。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作者另辟奚径,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祝英台为什么要外出游学?问题看似简单,却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内涵,在作者看来,“不仅是情节层面上为两人相遇相恋设置的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当地民众,尤其是女性对理想婚姻爱情内涵的知识诉求”。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即是群体中潜在的无意识心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现代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文化生命”。并且运用大量的文献,结合梁祝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另人信服地指出,吴越之地远古尚武民风,由于两晋时期中原文人的大批南迁,渐向崇文转化,由此而孕育了民众群体的求知心愿。表现在祝英台那里,即女扮男装,外出游学,此举在当时虽是惊世骇俗,但却正是当时的广大妇女在潜意识中希望获得与男性具有同等学习权利的反映。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亦通过田野作业加以实地考证,并获得了许多活态的民间资料,从而使其观点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传统民间婚约的自主追求。在作者看来,梁祝传说之所以今天能够如此的动人,如此引起人们的共鸣,其价值就在于它“表现了一种传统的民间婚约理念模式下的生死恋情”。这种模式的做法就是:男女青年相互了解,甚至产生爱情之后,再经过形式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造婚姻关系,这既不违背传统礼俗,也包含着男女之间感情至上的自由意志。这么一种地道的“民间”婚姻模式,对于民众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大幸福;虽然并未有人明确提出,但是相信在这一群体中,也必然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也正因为有着这么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所以当梁祝的爱情遭遇不幸的时候,才会引起如此之多人的如此同情与感慨,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倘若梁祝的爱情得以实现,那将是人间最美好的婚姻,我们每个人的潜在婚姻爱情理想,即在于此。所以,梁祝传说的悲剧就在于这种潜在婚姻爱情理想的破碎——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参与作品的读者。
   第四部分,生生不息执着的生命意识。这里作者结合了田野考察所获得的一些感性资料,并引用了德国哲学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分析原始人的神话思维时所说过的话:“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为类和亚类;它们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各不同的生命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
   早在梁祝化蝶的情节发生之前,民间早已就有了这种理念的艺术表现,即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原型。如孟姜女在吴越地的传说中,投太湖后转化为银鱼;著名的南北朝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幻化的双飞鸟,和梁祝化蝶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内蕴,已非仅仅属于吴越之地的民众,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了。
  
   厉同喜,安徽省淮南一中教师。

试析《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