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10

[ 王青红 文选 ]   

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 王青红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语文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渗透人的生命教育,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的生命:如果生命失去了爱,如果生命不再完美,如果生命遭受屈辱,都不能抛弃生命。通过教育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语文教材 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具有鲜明突出“人的生命”因素的教材有很多,我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带有负面影响作用的,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类是具有正面教育作用的,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总是在强调这个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往往忽略了悲剧的主观原因。刘兰芝的悲剧与她自身的性格也有关系。刘兰芝自身具有鲜明突出的叛逆和轻率性格。正是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一步步走向死亡,成为了悲剧的主角。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的是杜十娘这个下层妇女的爱情悲剧。读完作品人们通常总是会对十娘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十娘的真诚寄予极大的赞美。但是,我们对于作品的悲剧内涵,不应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应该去理性地评判和对待,甚至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从美学意义上讲,杜十娘应该投江,因为唯有如此,才可以震撼人心,才可以鞭笞丑陋;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杜十娘”不必投江,因为生命是不容轻易抛弃的。
   中学课本中的爱情悲剧还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这些悲剧,我们应该把握它们的美学价值,更要认识到悲剧人物自身性格与命运悲剧的关系。上海作家淳子在央视《百家讲坛》作关于阮伶玉的讲座时提到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很好。她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外部强加给你的苦难,真正的悲剧是当外部强加给你苦难的时候,你用自己悲剧的性格实现了这个苦难。”据此,我认为上面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外在因素的破坏有关,也与人物自身的性格有关。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有句话说得好:“心理不合格的学生就是易碎品。”我们既要敬仰生命的高贵,又必须敬畏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适时地提醒学生明白人生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使爱遭遇失败,生命仍然不能抛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作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短诗《远和近》《一代人》的作者顾城,《致大海》的作者普希金,《项链》的作者莫泊桑,《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娅·伍尔夫等等。这些诗人和作家虽然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死亡原因,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同一种死亡方式——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适时地渗透“珍爱生命”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殉情自杀的意义,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诗人作家非正常死亡的问题。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之后他就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最终,史铁生在绝境中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一生更是人类的奇迹。结合这些教材,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中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命虽不完美,生存仍有意义。
   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述进行到第七年时,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也因为李陵说情,而遭受了宫刑。是生还是死?司马迁遇到了人生艰难的抉择。两千年后,透过《报任安书》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受到的煎熬。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生,他要在巨大的屈辱中完成其对不朽的追求。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中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命虽遭屈辱,仍可光辉灿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渗透生命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用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热爱语文,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王青红,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教师。

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