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29

[ 杜高奇 文选 ]   

班主任德育观误区浅析

◇ 杜高奇

   内容摘要:中职班主任失准或偏移的德育观是造成目前中职班级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简单化的德育工作观、功利化的德育管理观、片面化的德育过程观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德育观 误区
  
   班主任的德育观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德育工作观、德育管理观、德育过程观等。为了解中职班主任的德育观状况,笔者对平凉城区四所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采用个别访谈法进行了调查。在访谈前,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学校抽取6名班主任(三个年级的班主任各2名),共24名班主任。在访谈时,笔者首先简要地向被访问对象说明本次访谈是笔者个人组织的,并不代表政府,他们的谈话会严格保密,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录音,对访问的议题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对被访问者发表的意见没进行丝毫评价,他们的谈话无所顾忌,很自由。访谈都是在征求被访问者同意录音的条件下进行的,录音效果很好,笔者做了系统整理。然后结合材料笔者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中职班主任失准或偏移的德育观是造成目前中专班级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简单化的德育工作观、功利化的德育管理观、片面化的德育过程观三个方面。
   1.简单化的德育工作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者对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不少教育者将管理视为德育,将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等同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将“管制学生”当作教育学生。在这种认识下,中职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一味地强调制定各种条条框框约束、规范学生,不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往往以简单、机械的管理代替真正的德育。正如班主任D所说:“现在开展班主任工作,重在管理,重在守住学生不出事。你要想把现在的学生教育得像过去的学生一样刻苦学习、谈吐文雅、对人彬彬有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在社会变了,学生变了,我们不能对学生期望过高,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需要提出基本的要求和讲清基本的道理。只要他们能够遵守校纪班规,人能在学校,人能到课堂上去,不出安全问题就不错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专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持简单化的认识。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要使其取得良好实效,“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深入学生,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日益变化的教育状况,不断更新育人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1]。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步伐,不至于滑向“以管代教”的不良状态。
   2.功利化的德育管理观
   班集体要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必须制定必要的班级德育规范进行管理。但是,在我国的中职班级德育实践中,常常存在把管理当成德育、以管理代替德育的工作误区。这种误区主要体现在,班集体常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体制定为班规。而这些班规常常由班主任或个别班干部制定,绝大多数学生很少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基本上处于被动遵守的地位。如果学生能够严格遵守校纪班规,就会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班风”,德育工作就取得了良好实效,而那些能够严格遵守校纪班规的学生就被视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这种视管理为德育的德育管理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班级教育者强烈的功利性,他们不愿意在班级工作中付出太多辛苦的劳动。显然,“与真正的道德教育相比,无疑地管理是最不费时间与精力的”[2]。正如班主任E所说:“为了加强对全班学生的管理,我和班干部商讨制定了内容非常全面而具体的班规,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事事有规矩。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是我开展班级工作最大的经验,我把它叫做给自己减负。这一招被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有了完备的班规,每周再派几个学生暗中监督学生违纪,这样,我不到学生中去,违纪的学生我全知道。知道了实情,批评、教育就更有针对性,容易违纪的学生就不经常违纪了。班风总体很好,学生素质不错,大多数学生能遵守纪律。”
   3.片面化的德育过程观
   在很长时间里,由于受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在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有一个误区,认为德育过程和教学过程一样,就是通过讲授正确的德育内容或灌输既定的德育规范,不断强化对德育知识的记忆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在这种认识下,许多中职班主任尽量避免给学生讲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或现象,使德育内容远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而且加强对学生活动时空的限制,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其实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很难产生道德体验的,道德要求也是不会内化的,因而便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正如学生Q在周记中写到:“虽然我们的身体在大部分时间会被限制在学校和教室里,但我们的心却无法被时空限制,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它可以飞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最讨厌学校不许班级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我们最渴望班主任带我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学校口口声声说不准外出集体活动是为了学生安全、为学生考虑,难道不允许学生外出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出事?就可以防止学生变坏?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上网与校外的社会密切联系,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耳闻目睹,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充满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丑恶,也不像有些老师描述的那样美好。”可见中职班主任对德育过程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他们“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生成性等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3]
  
   注释:
   [1]尚继武、刘燕:《班主任工作方式简单化及解决初探》,《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11期,第31页。
   [2]余维武、刘惠芳:《别把管理当德育》,《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第26页。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3页。
  
   杜高奇,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

班主任德育观误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