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13

[ 彭思 文选 ]   

校园网络论坛的语言使用状况考察

◇ 彭思

   内容摘要: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论坛为个案,对校园网络论坛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归纳出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基本使用情况,进而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出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主要特征,并从中透析出大学生的从众与效仿心理、娱乐心理、寻求自我认同心理等心理特质,显示出大学生青年群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意义建构。
   关键词:校园网络论坛语言 主要特点 大学生文化心理 价值取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网络交际手段,如BBS、QQ、MSN等,网络论坛就是人们口头常说的BBS,即“Bulletin Board Service”,中文译作“电子布告栏系统”,是用户发布电子信息进行网络交流的平台。校园网络论坛是网络论坛中的主体,大学生作为其主要使用者,在网络论坛上使用的语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以校园网络论坛语言为研究对象,以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论坛为个案,将校园网络论坛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内部现象、文化现象分别加以考察,探讨其内部规律和特征,剖析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独特价值判断、意义建构。
   一.基本使用情况
   作为一种在以网络为媒介的语境下产生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常用的聊天语言和在BBS上发布信息的语言①。校园网络论坛语言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范畴,存在于一定语境的网络社区里,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聊天语言,而且它的影响已波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套词汇和话语风格。下面以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论坛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出出现频率较高的网络语言,分别从文字、词汇、语音和语法四个方面简要论述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使用情况。
   1.1文字方面
   记录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文字不同于一般的汉字,而是经常用情意符号、数字、字母来代替汉字和英文单词,或者用符号、数字、字母之间的夹杂和互相搭配的方式记录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类型。
   (一)情意符号
   由于在网上交际无法见到对方的表情,为了弥补直接交流的不足,特意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由键盘中现有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组成。例如:“:-)”是常用的笑脸、“:-(”表示叹息,难过、“<@—@>”(表示喝醉了)、“Zzzzz……”(表示睡觉的样子)、“(>-<)”(表示愤怒、生气的样子)。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和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论坛的页面上提供了很多表情达意的图画表情符号以供网民们直接使用,这些形象生动且具画面美感的符号是一种新兴的情意符号。
   (二)数字型符号
   数字型符号是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汉字或者英文单词来表达意义和情感的一种网络用语。主要是通过谐音、形状相似、会意等方式来实现的。在校园网络论坛上经常使用的是音似型数字符号,即通过谐音的方式,用与普通话词语或者英文单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阿拉伯数字来代替字符表意,以实现迅捷的网上交流。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了)、“55”(呜呜,表示哭泣声)、“2”(表示英文单词“to”)、“4”(表示英文单词“for”)等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数字谐音的方式表达爱情、友情等浓烈甜蜜情感的词语,如“5360”(我想念你)、“837”(别生气)、“1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等,这些数字谐音词的使用体现了网络论坛上表达亲密感情的私密性,利用数字谐音表述显示出表达者的害羞、含蓄心理,避免了文字表达的直接和冲突。不过如果认知程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的晦涩难懂,不利于交流的顺利实现。
   (三)字母型
   即用拉丁字母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在校园网络论坛上,最常用的是缩写型和字母、数字、符号和汉字之间相互搭配而成的混合型。
   1.英文词句的缩略语,即用英语单词首字母合并缩写或英文单词缩写来代替英文单词或句子表意。如:“re”是“reply(回复)”的缩写、“bf”(表示“boyfriend”)、“gf”(表示“girlfriend”)、“cft”(表示“comfort”)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词,即用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合并而成,多用于复音词和短语中,是在校园网络论坛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类型。常见的有:“bs”(指鄙视)、“BT”(指变态)、“mj”(马甲)、“ms”(貌似)、“qmd”(签名档)、“rp、rpwt”(人品、人品问题)、“ws”(猥琐)、“LZ”(楼主)、“RT”(如题)等等。
   3.数字、字母、符号和汉字之间相互搭配而成的混合型,如:“3x”表示“thanks”(谢谢)、“3Q”表示“thank you”(谢谢)、“8过”表示“不过”等。
   1.2词汇方面
   校园网络论坛语言中出现大量的新词、新义,同时由于网络的快捷性,这些词汇的更新变化速度很快,不断有旧词被赋予新义,也不断有新词被创造。
   (一)旧词赋新义
   这些词本来在汉语中就存在,有的不经常被使用,有的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使用频率还比较高,但成为网络用语后,其本来的意义就逐渐淡出。如:灌水—指在BBS上发一些空洞、冗长,没有实际内容的帖子;帖子—对网络论坛中所发表文章的称呼,从写着字的小纸片而来;楼上—在网络论坛中指“上面的帖子”;楼下—在网络论坛中指“下面的帖子”;潜水—只看别人的文章,而自己不发表;弱弱地—小心翼翼地;沙发、板凳—分别指第一个、第二个回帖的人。
   (二)新造词
   把汉语中原有的旧词进行谐音化处理而形成的谐音词。这类词语的最初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使用电脑进行交流时,利用的是键盘、相关的中文输入法软件等设备,而这些工具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现今的中文输入法重码率较高,而BBS用户又追求打字的快速,再加上这些同音或音近的词语也不会对用户的理解产生障碍,因此就接受了这种形式的词语并进行了推广。作为校园网络论坛使用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年轻、时尚,刻意求新、求奇,这类谐音词更是被普遍运用的对象。如:斑竹—版主、大虾—大侠、关税—灌水、果酱—过奖 、铁树—帖、油墨—幽默、馨香—信箱、妹妹—美眉等。
   1.3语音方面
   (一)经常用连读、叠音或谐音等方式表现亲昵、俏皮,强调语气,增强音乐美和形象性,如:“东东”(东西)、“多多”(很多)、“漂漂”(漂亮)、“坏坏”(坏蛋)、“表”是“不要”的连读,“酱紫”是“这样子”的连读等。
   (二)借用方言中读音与普通话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代替普通话词语,如“偶”表示“我”,“稀饭”表示“喜欢”、“介个”表示“这个”、“木有”表示“没有”。
   (三)通过模拟声音新造的语气词、象声词,如:“切”(语气词,表示不屑一顾或鄙视的意思)、“西西”(拟笑声,“嘻嘻”的谐音)、“呵呵”(象声词,表示微笑,含有敷衍的意味)。
   1.4语法方面
   主要表现为不遵循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而是对既定的语法规则进行颠覆和重构,最常见的形式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单独使用一些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单独使用的不成词语素,并赋予其独立的语法功能。如: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的“赞、顶、愤、怒”等在BBS上则往往单独使用,用于对对方的回复。“赞、顶”表示同意、支持;“愤、怒”表示愤怒、生气。
   (二)在语序上,经常使用状语后置,如将“先”“都”放在句子末尾,如:“你回答先”、“送给好朋友了都”。
   (三)非常规地任意搭配词语,如经常出现的“严重支持”、“强烈同意”、“强力支持”、“强烈围观”、“求证实”。
   (四)经常在词或短语后加一个后缀“的说”,如:“不错的说”、“不懂的说”、“每次都加的说”等。
   (五)在动词后加上英语词缀“ing”表示持续的状态,如“求解ing”、“坐等ing”、“晕ing”、“无语ing”等。
   二.主要语言特点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但同时又是反映其他文化面貌的镜子,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工具。②在网络文化中孕育和成长的网络语言同样是网络文化的外在表现,深受网络的自由性、无限性、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等文化特性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络论坛的使用者是大学生群体,这一青年群体所代表的青年流行文化与想象创新性、时尚叛逆性和颠覆性等特质相契合。因此校园网络论坛语言在特定的语境和使用主体中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口语化的书面语形式
   从语体形式上来看,校园网络论坛语言表现为口语化的书面语形式,一方面网络论坛上的语言传播依靠的是计算机键盘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的方式实现的,使用的是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方便,网络论坛上的语言交流具有即时反馈接收到的信息并进行语言更新的特点,且大多是零散的、简洁的,因此其具有口语的特点,甚至有些语言比口语更加简单,如出现频率较高的“顶”、“晕”等。由此可见,校园网络论坛语言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具有口语化的书面语的语体特征。
   (二)简捷经济、诙谐有趣
   趣味性和简约性是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缩略和谐音类型词语的使用中。大学生处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面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需要以一种节约时间的方式寻求心理的放松,因此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发表意见以及回复别人的帖子时,尽量用字简洁,甚至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通过字符的缩略和拼贴组合创造出新的形音义结合体,以缩短时间,同时还能产生很强的幽默、反讽效果,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服务是以一种计费形式实现的,使用简捷方便的语言,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性。如:通过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而成的“gg”(哥哥)、“RT”(如题)等,通过谐音化处理得来的“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这些词语个性十足,具有很强的诙谐意味,言简义丰,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具有很高的传播率。
   (三)新奇怪异、颠覆规范
   校园网络论坛上使用的语言词汇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的词语进行变异、新词的创造以及方言词汇的借鉴利用等得来的,出现了大量的新奇怪异的词汇,体现出语言的创新性。如:“汗”原本表示身体所出的汗液,在网络论坛上却变为表示“惭愧”意义;“顶”从表示一个动作变为表示“支持、同意”等,这些经过变异而来的词语多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经常单独使用的,给人一种生僻怪异的感觉。
   颠覆规范的特点主要是指对传统语法的突破,不遵循语法规则,刻意制造语法上的错误,主要是通过对语法的变异体现出来。如将英文词缀加在汉语动词后面,表示一种动作的延续:“郁闷ing”、“工作ing”等,还表现为语序的变化、词语搭配的任意随性。
   (四)情感化表现、形象活泼
   虽然网络论坛上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透过计算机显示屏的交流却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使得情感匮乏,影响交流的气氛,于是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就寻求用各种表情符号代替语言,以传情达意,促进情感交流。因此出现大量利用键盘上的数字、字母、符号等,创制出形象生动而风趣幽默的表现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符号,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生活的交际,给虚拟性的网络社区,增添了许多生气,活泼有趣。如:“-(”表示不高兴、“: -P”表示吐舌头等。同时在校园网络论坛上还提供了很多现成的丰富的图画表情,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动态感,这些表情很受大学生青睐,在校园网络论坛语言使用中居于前位,其中表示“抓狂”、“微笑”、“愤怒”等表情的符号使用量较大。
   三.文化心理透析
   语言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其超自然性、超个人性以及思维和认知的心理功能在语言的创制、运用和传播等过程中体现使用者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是被年轻网民所创制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内部现象,也是一种传播学现象、文化现象。校园网络论坛语言主要使用者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用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体现自身独特气质与存在价值,代表了年轻一代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
   (一)从众与效仿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③大学生的从众与效仿的心理在校园论坛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主要体现为他们对一些比较新颖的表达形式会进行模仿,如在论坛上经常出现的以“偶”代替“我”、用“粉”代替“很”、用“介个”代替“这个”等,他们有时使用这些新颖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证明自己很时尚新潮,是网络高手,否则就是落伍、过时了。还有在论坛上出现频率很高的“顶”、“赞”,是用来表示对别人意见的认同,其实也是一种从众效仿心理体现,当看到论坛上大多数人对某种观点都持赞同意见时,也会产生从众心理而用键盘敲出“顶”、“赞”等词语发表到论坛,随后“随大流”者就越来越多。同时这种从众心理也反映出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身处人生上升和积累沉淀的阶段,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免显得有些浮躁,只是从众和附和,不愿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心理的不够成熟以及对于人生价值判断的摇摆状态。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从众和效仿行为,又体现出其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如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很快地被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加以使用并创新,这体现出大学生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二)娱乐心理
   大学生追求娱乐的心理,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使用中追求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大学生们可以在网络论坛这种虚拟的属于同一群体的网络话语空间中,在自己所喜欢的版面,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得到无限扩张,自由构思和使用各种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创造幽默”④。校园网络论坛中使用的很多语言是在原词的基础上运用比喻、借代、谐音、摹状等修辞方法创造而来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同时这些语言大多是缩略型的简洁词语,大学生在论坛上发表的言论也是一些关于社会生活、学习的随意性的感想片段,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具有情绪化、碎片化的特点。甚至有时单纯是出于调侃戏谑,追求幽默的动机而使用网络语言,以达到寻求刺激、新奇、好玩的娱乐效果,如“偶像”被调侃成“呕吐的对象”。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这些使用状况都体现出大学生主要是追求心理的娱乐和放松,享受放松带来的愉悦,也体现了大学生追求轻松、富有情趣而简单随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为快乐而生活”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很多人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⑤但同样也体现出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三)寻求自我认同心理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在校园网络论坛这一群体集聚的空间中,用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体现自身独特气质与存在价值,折射出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这一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以及对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反抗、颠覆体现出来的。他们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通过语言来打破现实社会的限制而体验一种自由的境地,这时身份和性别已经不再重要,可以利用语言来实现自我真实的表现。校园网络论坛语言的随意性,对原有语言的新奇变异以及利用各种字符拼贴再造的各式符号表达形式等都体现出大学生对“自我”的表现。他们标榜个性独立、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希望冲破现实、传统的束缚,渴望被重视、理解和认可,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追求自由和自在,体现出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校园网络论坛语言对于原有语言的变异使用以及对常规语法规则的突破、背离,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大学生对传统主流文化、意识的反叛和颠覆。当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以及对现实中的一些观念不能理解和认同时,在现实中却又无力对抗,于是他们便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求新求变,通过对规范和传统的变异和再造,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体系。以一种青年亚文化状态宣扬对自我的认同,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又以自我的方式企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这种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折射出青年群体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意义建构。
  
   注释:
   ①杨彦宝、张金帅:《网络语言研究综述》,《文教资料》2009年第12期。
   ②刑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1页。
   ③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④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第12页。转引自《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⑤贾金玲、李传峰、徐光秀:《从网络语言看大学生的心态变化》,《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4]刑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肖伟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7]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杨彦宝、张金帅:《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9年第12期。
  [9]贾金玲、李传峰、徐光秀:《从网络语言看大学生的心态变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彭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校园网络论坛的语言使用状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