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动结式述补结构是近代汉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辨别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一个核心问题。《水浒传》成书以及盛行的明代是述补结构发展的过渡时期,它对于研究动结式述补结构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从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界定、分类、形式特征三个方面对《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简单总结了动结式述补结构发展的特点,以期发现从东汉到元明时期述补结构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动结式述补结构 指受补语 指施补语 指动补语
述补结构是汉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结构,种类繁多,发展过程复杂。其中,动结式述补结构是近代汉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辨别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一个核心问题。《水浒传》成书以及盛行的明代是述补结构发展的过渡时期,因此,《水浒传》对于研究述补结构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朴元基(2007)在《〈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把述补结构分为动结式、动趋式、“V得(O)”和“V得C”四类。本文只分析研究《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
一.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界定
元明时期的动结式也基本上保留着产生初期的动结式面貌,因此,它们都能够构成“动作+结果/状态/程度”的语义框架,这是动结式结构最基本的语义基础。除了这些语义上的特点以外,在形式上也都保留着初期的基本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把界定《水浒传》动结式述补结构最基本的标准建立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两个动词要构成紧缩的句法形式,即两个动词之间没有其他成分,也不存在停顿;二是后项动词(或形容词)要完全受控于前项动词,即在动结式表示的使成事件中,后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态是前项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句子的施动者只能通过前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来达成后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态;三是形式上,它是由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合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其后可带宾语。
二.《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分类及描写
石毓智(2010)根据对补语隐性语法关系的分析,把动结式补语分为四类:补语指向施事类、补语指向工具类、补语指向动作类和补语指向受事类。例如:
a.施事:砍累了。
b.工具:坎钝了。
c.动作:坎完了。
d.受事:坎掉了。
例a的补语“累”指的是动作的施事,两者具有隐语性的主谓关系:他累。以此类推,“钝”是指工具,“完”是指动作行为,“掉”是指受事。
按照石毓智的分法,补语指向施事类的施事者应当是人,而有些动作的施事者不一定是人,而是工具,如例b。但是,我们认为无论施事者是人还是工具,补语都是指向施事的,两者可以合并。因此,我们将《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分为指受补语、指施补语、指动补语(动态性结果补语、状态、程度)三大类。
(一)指受补语及其形式特征
指受补语就是语义指向受事的补语,不过,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概念。《水浒传》中动结式指受补语一共出现1615次,其中,Vt+Vi有517次;Vi+Vi有38次;Vt+Vi+O有801次;Vt+A有50次;Vi+A有13次;Vt+A+O有65次;Vi+Vi+O有113次;Vi+A+O有3次;A+Vi有1次;Vt+O+Vi有2次:Vt+O+A有7次;Vt+O+不+Vi有2次;Vt+O+不有1次;Vt+不+Vi有1次;Vt+不+A有1次。
1)Vt+Vi
高廉见回了风,急取铜牌,把剑敲动,向那神兵队里卷一阵黄砂,就中军走出一群猛兽。
2)Vi+Vi
宋江却待要和放对,只见那个使枪棒的教头,从人背后赶将来,一只手揪住那大汉头巾,一只手提住腰胯,望那大汉肋骨上只一兜,踉跄一交,掀翻在地。
3)Vt+Vi+O
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
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4)Vt+A
那伙人去殿前殿后搜遍,只不曾翻过砖来。
5)Vi+A
若是短做夫妻,你们只就今日便分散,等武大将息好了起来,与他陪了话。
若还走差了,左来右去,只走不出去。
6)Vt+A+O
先去城外远处觅下一辆车子,回来收拾了行李.还了房宿钱,算清了柴米钱,只等来日天晓。
7)Vi+Vi+O
两个在溪水中都滚没了军器。
8)Vi+A+O
解宝抢近厅前寻不见,心中火起,便在厅前打将起来。
9)A+Vi
于路上春雨淋漓,却被水湿坏了。
10)Vt+O+Vi
又看了俺的禅杖、戒刀吃惊,连忙把解药救俺醒来。
11)Vt+O+A
次日清旱,王婆收拾房里干净了,买了些线索,安排了些茶水,在家里等侯。
12)Vt+O+不+Vi
却说潘金莲勾搭武松不动,反被抢白一场。
13)Vt+O+不+A
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
14)Vt+不+Vi
黑三那厮乞嚯不尽,忘了銮带在这里。
15)Vt+不+A
我们却如何醉在这里?这家恁么好酒?我们又吃不多,便恁地醉了。
(二)指施补语及其形式特征
这里所说的“施事”是广义的概念,一般叫做主事。主事可以分成“施事、系事、经事、起事”,《水浒传》的主事大部分是施事,就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有些主事是经事,是心理、认知、经历、遭受的经验者。
《水浒传》的指施补语数量不是很多,一共出现132次,其中,Vt+Vi有15次;Vt+Vi+O有4次;Vt+A有2次;Vi+Vi有92次;Vi+Vi+O有6次;Vi+A有6次;A+Vi有5次;Vt+O+Vi有1次;Vi+未+A有1次。
1)Vt+Vi
你往常酒性好,但吃醉了便睡,我夜来只有些儿放不下。
2)Vt+Vi+O
王庆一口气掷赢了两贯钱。
3)Vt+A
三个当下吃饱了,把包裹分开腰了,穿上麻鞋.跨了腰刀,各人去枪架上拣了一条好朴刀。
4)Vi+Vi
那十四人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
5)Vi+Vi+O
慌忙走入林子里来看时,卢员外依旧缚在树上,薛霸倒仰卧倒树下,水火棍撒在一边。
6)Vi+A
高廉铜牌响处,一群怪兽毒虫,直冲过来,宋江阵里众多人马惊呆了。
7)A+Vi
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8)Vt+O+Vi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
9)Vi+未+A
想那厮去未远,我不如拿了条棒,赶上去,开打翻了那厮们,却夺回那银子送还晁盖。
(三)指动补语及其形式特征
指动补语跟述语动词在语义上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较复杂,我们可以分成三种情况:1.动态性结果补语;2.状态补语;3.程度补语。
1.动态性结果补语
动态性结果补语在唐代已经出现,起了重要的语法功能,唐代的“却、将、取、得”以及完成动词“已、了、罢、毕”等都是传统的这种补语。它们的语法功能和形式特征非常类似于动态助词。关于动态性结果补语和动态助词之间的界定标准,我们可以大致参考吴福祥(1998)的作法:
1)有无可能式:含有动态性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可以变成可能式述补结构,动词和助词之间不能插入“得∕不”变成可能式。
2)能否用在动结式之后:助词可以用在动结式述补结构之后、宾语之前;动态性结果补语不用在动结式之后、宾语之前的位置上。
比如,上述的“却、将、取、得、已、了、罢、毕”大多数不构成这种可能式,但是,其中,能满足2)的只有“得、了”两个,所以,我们基本上认为“得”和“了”有助词的可能性。
《水浒传》的动态性结果补语一共出现2241次,其中,Vt+Vi有804次;Vt+Vi +O有1176次;Vi+Vi有134次;Vi+Vi+O有35次;Vt+O+Vi有81次;Vi+O+Vi有8次;Vt+不+Vi有3次。
1)Vt+Vi
杨雄方才脱得身,把出本事来施展动,一对拳头,撺梭相似。
伏路小喽罗出来拦住,问道:“你两个出家人那里来?”
2)Vt+Vi+O
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
正饥渴之际,早望见前面树林侧首一座傍水临湖酒肆。
朱全故意延迟了半晌,料着雷横去得远了,却引众人来县里出首。
3)Vi+Vi
到四更时分起来,洗漱罢,吃了早饭,两个打扮动身。
四个人都在阮小二家后面水亭上坐定。
4)Vi+Vi+O
汝等众官,紧保枢相,夺路望济州去,我自战住此赋。
5)Vt+O+Vi
智深说姓名毕,那汉子撒了朴刀,翻身便剪拂珠。
林冲谢了柴进,饮酒罢。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
武大恰好卖炊饼了回来。
6)Vi+O+Vi
虽是我庄上今夜有事,权且留师父歇一宵了去。
7)Vt+不+Vi
那汉道:“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2.状态补语
指动补语除了可以表示某种语法意思外,有时可以表示非语法意思的一般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动作本身的情况,比如,动作所表示的时间性(多久),速度(快慢),姿势方式,动作以后的结果状态等,所以,用作状态补语的词语都是形容词。我们把这种指动补语称为“状态补语”。
《水浒传》的状态补语一共出现41次,其中,Vt+A有17次;Vt+A+O有1次;Vi+A有10次;Vi+A+O有2次;A+A有2次;Vt+O+A有9次。
1)Vt+A
包节级措手不及,被解宝一枷梢打重,把脑盖擗得粉碎。
2)Vt+A+O
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
3)Vi+A
张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见怪回迟。
4)Vi+A+O
便是有些小事,绊住了脚,来迟了一步。
5)A+A
外面这夥妇人,听到浓深处,不觉裤儿也湿透了。
6)Vt+O+A
晁盖整点众人完毕,都叫分投下船,开江便走
3.程度补语
现代汉语的程度补语表示程度非常高,比如,“极、透、死”等,这种表示程度高的补语在《水浒传》中也可以发现,不过,跟现代汉语的形式有点儿不同。其实,它们也表示动作的状态,可以划入到广义的状态补语,但是,有时这些补语形成某种独立的性质,甚至到现在变成了固定的形式,所以,这里要分出来称为“程度补语”。
《水浒传》的程度补语一共出现37次,其中,Vt+A有1次;Vt+A+O有23次;Vi+A有3次;Vi+A+O有5次;A+A有1次;A+A+O有4次。
1)Vt+A
只令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弊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2)Vt+A+O
这日娘贼恨杀洒家,分付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
3)Vi+A
我气苦了,去寻你大郎,说与他备细。
土人欲采取他,却被一声霹雳,把几个采石的劈死,半晌方醒。
4)Vi+A+O
惭愧!惊杀下官!
5)A+A
我不中,也是你一个亲兄弟!你便奢遮杀,只做得个缉捕观察,便叫我一处吃盏酒,有甚么辱莫了你!
6)A+A+O
李逵道:“这们睡,闷死我也。”
三.动结式发展上的特点
我们从《水浒传》动结式结构的各种现象可以看出元明时期动结式发展的面貌。动结式从东汉时期产生以来,到明代一直在发展。《水浒传》动结式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上的特点。
第一,形式上的特点。动结式的基本形式是“V+C”,这两个动词之问发生重新分析,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结构,吴福祥在《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2006)的“余论”中这样描写:
双小句结构式→单小句结构式
(并列结构→连动结构→述补结构)
这样,发生重新分析后, “VC”变成了一个单位。虽然语法化成了VC结构,但是,有些VC结构的“V”和“C”之问还是松散的,这样的面貌可以表现为某种形式上的特征,代表的是“V+Neg+C(O)”否定式和“VOC”结构。动结式产生的初期,V和C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松散,其他成分可以出现在它们之间,构成“VOC”述补结构和“V+Neg+C(O)”形式。可以说它们都是动结式产生初期的一种平行的现象。到了元明时期,所谓“VOC”结构大大减小,这意味着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动词和补语被认识为一个单位,其他成分不再插入到它们之间,“VOC”结构都被“VCO”以及处置句、动词拷贝结构、受事主语句等代替,“V+Neg+C(O)”否定式也被“Neg+VC(O)”否定式取代了。《水浒传》正处于两种形式的消灭阶段,可以告诉我们动结式的产生以来,汉语动结式一直向着“V”和“C”之间的紧密化发展下来。
第二个是语义上的特点。动结式的语法化就是补语的虚化。动结式的补语当中,动态性结果补语的虚化程度最高,能表示完成或实现的语法意思。这种动态性结果补语的形成离不开与它结合的述语动词的语义特点,一般来说,当补语为非完成动词时,它的虚化关系到述语动词和补语之间存在的语义上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越没有必然联系,补语越虚化。当补语为完成动词时,它的虚化关系到述语动词的情状,如果前面出现瞬间性动词,后面的补语就会更加虚化。我们根据这种标准从一般的结果补语中把动态性结果补语分离了出来。这种述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还适用于动趋式和“V得(O)”述补结构,这是汉语述补结构发展上的重要现象之一。
动结式述补结构是近代汉语的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辨别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从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界定、分类、形式特征三个方面对《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简单总结了动结式述补结构发展的特点。《水浒传》中的动结式述补结构正处于近代汉语述补结构发展的过渡时期,通过对《水浒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研究,可以确认这种过渡现象。语言变化的主要原则是“表达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经济性”,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了追求这种原则,各种语义或形式冲突的错综复杂的东西逐渐走向更加清楚、准确、简单化的方向。所以,《水浒传》的各种复杂的形式和次类都经过这种过程,从而更加接近现代汉语的面貌了。
陆雨,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