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06

  

中学语文教材指瑕

◇ 高诗令 周小林

   内容摘要:《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朱泳燚同志将“云”和“云彩”区别对待。并认为云是指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云、高层云、积雨云;云彩是指霞、虹、华、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通过对古今“云”与“云彩”两个词的考证,笔者认为,云即云彩,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关键词:云 云彩 词义训释 同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选用了朱泳燚先生的《看云识天气》。在本文第六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1]《现代汉语词典》:“还,副词,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认为在这一自然段中提到的华、虹、晕和霞一样,都应该属于云彩一类。而在本文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提到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高层云、积雨云都属于云这一范畴。换句话说,朱泳燚先生认为“云”与“云彩”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对于朱泳燚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通过对古今“云”和“云彩”的考证,笔者认为“云”和“云彩”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云,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古代,云和雲是两个不同的字,现在的雲简化为云。”《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祝鸿熹《古代汉语字典》:“雲指天上的云彩。”冯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雲,名词。云彩。”杜甫《初夜喜雨》:“野径云聚黑,江船火独明。”《汉语方言大词典》:“名词。彩云。客话”,“云彩眼儿,名词,云空隙处。中原官话。”孟华《劳资科长》第一幕:“他住在云彩眼儿,神仙洞里去了!”“云彩话,空话。中原官话。”《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提到的“云”也就是“雲”。即今天简化的“云”就是指天上的云彩。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云(雲)”和“云彩”其实是一回事。”
   那么,晕、华、虹、霞是不是都与云无关,而应该归属于另一类呢?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一一解答。
   晕,祝鸿熹《古代汉语字典》:“日月周围的光圈。”唐·李白《横江词》:“月晕天风雾不开。”又《说文新附》“晕,日月气也。晕,卷也。”《释名》“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汉书·天文志》“晕适背穴。”《史记》“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中的“晕”都是指“日月周围的光圈”。
   华,《汉语方言大词典》:“名词。霞。吴语。”1919年《太仓州志》:“霞曰华。”祝鸿熹《古代汉语字典》:“光彩;光辉。”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又王勃《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皆指“光彩;光辉。”
   虹,《汉语方言大词典》:“名词。霓;副虹。西南官话。”明李实《蜀语》:“霓曰华。”祝鸿熹《古代汉语字典》:“雨后天上出现的彩虹。”唐·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由此可知,虹是雨后云雾的色彩。
   霞,祝鸿熹《古代汉语字典》:“彩云。如朝霞;晚霞。”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早晚的彩云。”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冯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名词。天空或云层因光照而成的彩色光像。”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文选·左思〈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刘逵注:“霞,赤云也。”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绮霞低映晚晴天。”这些句子中的霞,都被训为“彩色的云”。
   通过对晕、华、虹、霞在古汉语中使用时词义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虹、霞与云有关,是对云不同的光彩的描述。而晕、华则是出现在日月周围的光圈。同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古还是近古时期,都没有任何人将晕、华、虹、霞归并于云彩一类,以示与云的区别。
   是否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的演变,今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将“云”和“云彩”区别对待,且将晕、华、虹、霞归于云彩一类了呢?接下来我们就对云、云彩、晕、华、虹、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的词义进行考证。
   云,《辞海》:“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主要由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所致。按云的高度不同,一般可以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四族。外形或成层,或成块,又或成波状的。
   晕,《辞海》:“日、月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或(和)反射而形成的光像。多发生在卷层云上。常见的为环绕日、月而视半径为22°和46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以及通过日、月的白色光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其实,这是一种光学现象,是特殊的日晕。在南北极地区,寒冷而又洁净的天空里,往往可以出现一串假日排列在太阳周围的日晕弧线上,极为壮观。”
   华,《辞海》:“发生在云层上紧贴日、月周围内紫外红的光环。由日、月光线通过云层内小水滴或细小冰晶经衍射所致。经常发生在高积云上;有时也出现在卷积云、卷云或层积云上。”
   虹,《辞海》:“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或白色圆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时我们能看见一条七色的彩环横跨南北,悬挂在空中,这就是虹。有时在虹的外侧还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称为副虹或霓。”
   霞,《辞海》:“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光彩。由于接近地平线的阳光经大气中的灰尘、水汽和气体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造成。”《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千百万只彩蝶王在碧空长天中,与飞云竞驰,和流霞争艳,蔚为壮观。 ”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将云与云彩区别对待的例子。通过考证,我们可以发现晕、华、虹、霞都与云有关,是太阳光照射在云层上,通过物理作用产生的现象。
   通过考证,我们知道了在对“云”与“云彩”进行训释时,二者是等同的。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中提到晕、华、虹、霞是属于云彩一类,与云有着本质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实际教学活动中,学者对“云”与“云彩”的理解。
   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在对《看云识天气》一文分析时有这样一段话:“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2]。从这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志鸿先生认为晕、华、虹、霞是不同光彩的云,而不是云彩。这些不同光彩的云,实际上就是云,只是给了它更多的定语罢了。同时,从《云的光彩简表》我们也可以看出,任志鸿先生认为晕、华、虹、霞是云的光彩。
  云的光彩简表[3]
  
   通过考证古今文献对“云”与“云彩”的训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云”与“云彩”意义等同。同时,通过对“云”与“云彩”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我们也会发现,云彩就是云,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区别对待。而朱泳燚同志在根据相关材料整理出《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云”与“云彩”区别对待,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实谬,不足从。
  
   注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第81页。
   [2]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03.7,第117页。
   [3]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03.7,第118页。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Z],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3。
   [3]冯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12。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高诗令,周小林,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