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37

[ 赵文婷 文选 ]   

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 赵文婷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过程。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从衣着服饰和仪表教态、面部表情、手势与身姿、空间与距离等几个方面,认识到运用的不足之处进而掌握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技巧,有效地管理班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1.非语言符号概述
   传播学研究认为,人际交流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才能实现,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是指不具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加丰富形象,有时甚至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
   2.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应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利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2.1 教师课堂活动范围缩小,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不能充分展现给学生,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大多安装在可容纳好几十人的大教室,教师同离讲台较远的学生的眼神交流几乎没有了。投影的运用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屏幕显示的教学信息上,学生直面教师的时间和机会就减少了。
   2.2课件干扰了师生间面部表情的呼应。很多教师依赖课件,按着起先备课的步伐走,有时注意到学生“迷惑的眼神”,无法更改课件内容。教师忙于点击鼠标,学生忙于看屏幕,师生间的表情呼应被程序化的课件淡化了。
   2.3“人—机”交往排挤了“人—人”交往。师生面对面的交往虽然存在,但悦耳动听的解说和背景音乐以及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无暇注意教师的体语符号。
   3.在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手势语、体态语、眼语、面部语和空间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看非语言符号在语文堂课中的运用。
   3.1衣着服饰和仪表教态。据调查,小学生就在背后议论教师的衣着、发型。教《绿手指》时,教师穿着格子上衣和棕色靴子,衣着简单,色彩搭配合理,给人做事简洁干练的印象。扎着高辫子,显得十分精神利落,使学生对教师信任和尊敬的程度加深,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2手势。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可以说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的形状外貌,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师请学生以起因,经过,结果的形式陈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代表教师和同学对他的称赞。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几分钟后教师拍一下手,停留两三秒钟又连拍两次手。学生讨论停止。这种约定俗成式的手势,省去了教师喊停的麻烦,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师的板书如下:
  绿手指
   栽种
   收种 侍弄
  
  选色
   教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时,学生站起来后心理紧张、思维混乱,说着说着卡了,教师就对着栽种画了个圈,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中学生将老奶奶年复一年种花的情景描述完整。
   3.3面部表情。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教《绿手指》时,教师问:老奶奶告诉儿女自己要尝试种白色金盏花时,大家说了什么?学生读“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教师听得很投入,融入到儿女们的角色之中,撅起嘴来。老爱皱眉头的教师会给学生心烦的感觉,影响课堂气氛。面带微笑不仅让人觉得平易近人,还会带动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眼神。人们称眼睛为心灵的窗口,它把大千世界的各种映像摄入,同时又反映着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情感。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神来维持。教师提问时两个学生举起手来,教师微笑着凝视了这名一直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几秒钟,然后把头转向另一名学生,把机会给了这位学生。教师的凝视与微笑代表着对学生的赞扬、鼓励的情感,同时还渗透着请求谅解之意。在这种眼神中,学生能体会出教师的用心,也不会损伤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热情。
   3.5手势与身姿。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形状外貌,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让学生用身姿表示做好题了:学生双手交叉平放在桌子上,上身成直立姿势。这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
   4.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天性好奇、好动,自控能力较弱,乐于模仿新鲜事物。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运用就更为重要,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4.1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更易受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影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4.2吸引学生注意,有利于组织调控教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运用的认知过程。单靠有意注意支撑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各种非言语交流手段的使用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时更为有效。
   讲课过程中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以恰当手势,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可靠的反馈信号,教师可及时调控课堂。
   4.3形象的传达知识,增加学生的接受量。
   实践证明,课学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在拼音、识字教学中,教师有声语言与体态语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结合,扩大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4能反映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受教师的性格和品行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角色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动作,从而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效果。
   总之,教师将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机结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弱,乐于模仿的特点灵活运用,同时鼓励学生之间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探索,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吴郁节目主持人艺术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3]吉丹霞.非语言符号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技术,2009.
   [4]吕林.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5]张春晓.语言符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2007(31).
   [6]张雁,宇平安.浅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杨九俊,姚烺强.小学新课程教学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5—36页.
   [8]张冠文.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赵文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10级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