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275

[ 姜国华 文选 ]   

朗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语言技巧

◇ 姜国华

   内容摘要:是艺必有技,朗读教学需要朗读技巧的有效参与。朗读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二是熟练阶段。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承认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也要承认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二者并重,才能使内容和形式,体验和表现,感情和技巧,目的与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到达声情并茂的境界。
   关键词:朗读 技巧 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然而,理想中的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却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专业术语的支撑,而失之空泛,流于形式。《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学段分别表述为: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项要求,在各学段中有怎样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解读的混乱甚至误解在所难免。
   相较于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缺少专业术语。如美国《语言艺术标准》中“情节的复合成分”、“渐进和离题”、“动机”、“倒叙”等专业术语,使相应的目标得以合适地表述,借助于这些术语,学生能力上的达成度,就有了一个可视的标准。
   由于朗读教学目标缺乏术语的支撑,老师们便“自觉主动”地淡化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其实也是没有具体的知识可教),而转身抓住“情动而辞发”这件拯救朗读教学的法宝。他们排斥“朗读技巧”的点拨与传授,似乎一提“技巧”,朗读便与“声不由衷”,“装腔作势”联系起来。
   其实,朗读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可以称作“刻意雕琢”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装腔”“拿调”“生硬不自然”在所难免。谁要想跳过此阶段,那他的朗读永远也进不了更高的层次;二是熟练阶段,即“回归自然”阶段。朗读者对于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自己的朗读“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因而,朗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承认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也要承认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二者并重,才能使内容和形式,体验和表现、感情和技巧、目的与方法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如何将朗读技巧的传授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寓于课堂教学中,下面几则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钟声不绝,引心弦共荡
  
   对于古诗朗读技巧的指导,我们通常指导学生做到准确地划分语节(节拍),然后读出古诗节奏的整齐、匀称,体现语言的音乐美。然而,古诗诵读,长此以来,几乎已成固定的格式,即使不深解诗意,也可以读得有板有眼。于是,具体作品的独特韵味常常淹没在这种“节奏分明”的朗读中,而不能经朗读而深入诗的情感内核。
   《枫桥夜泊》一诗,传说张继当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穷困潦倒的他乘船途经寒山寺附近的枫桥时,已是夜半时分,月落乌啼,霜天寒水,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响起时,百感交织的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诗《枫桥夜泊》。教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一位老师为了让朗读更传神,进行了这样的指导:
   师: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还有一段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深情讲述)一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张继进京赶考,就像天下诸多才子一样,总盼望自己过去那段“十年寒窗”的苦日子,能够在这次的大考中“一举成名”。发榜之后,张继在榜单上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一行行,一张张,他寻找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所有的期盼都化作泡影。他落榜了!他满怀苦闷和沮丧离开了唐朝的京城西安,一路上遥遥千里,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下次再考还要等三年以后呀!一个夜晚,当船停泊在苏州西郊的枫桥时,面对残月、暮鸦、寒霜、渔火、听着从寒山寺传出的悠远古朴的钟声,诗人张继以无比落寞的心境和孤单的情怀,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听了故事,你对这诗一定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请带着自己的这份理解,再读读这首诗。
   (生练习诵读)
   师:秋夜漫漫,霜繁露重,此时此刻,张继感受到的寒意仅仅来自身外的大自然吗?
   生:不仅仅来自自然,也来自他那颗失落的心。
   师:对,身寒心更寒!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涌上心头的重重叠叠的寒意?
   (指名读,但几位同学虽有情却无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继续引导):归途漫漫,彻夜难眠,夜半的钟声又添一段新愁!让我们听听这钟声吧。
   (播放钟声,学生静听。)
   师:夜半的钟声悠扬回荡,余音袅袅,钟声撞击着张继的耳膜,回响在他那颗孤寂的心灵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示范读——“钟声”高起,借“到”的去声调势下行,似传到船上,“客船”低而轻缓,“船”渐弱渐收。)”到——客船——,就如同那千年不变的钟声,悠扬不绝于耳。朗读时,仿佛钟声在我们心中回荡,你一定能表现出张继的内心。
   (指名读,学生都能读出悠远、深沉的韵味)
   师:对于今夜无眠的诗人张继来说(课件出示:愁就是霜天凄清,愁就是残月朦胧,愁就是乌啼悲凉,愁就是疏钟远送。配钟声)钟声一声一声又一声,声声都是愁!让我们背出浓浓的诗味!
   (生有感情地背诵)
   拖腔,是朗读中的一种特殊技巧。它通过声音的有意延长,表现深情追忆、余韵徐歇、回味悠长的意境。但如果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这儿读得长一点,那儿读儿短一些。必然会破坏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浓浓的诗境。本案例中,教者通过动人心魄的语言描述,让人感受到张继的愁闷的精神世界,继而巧妙地通过“钟声”渐行渐止。余音袅袅的听觉感觉,渗透了“拖腔”的概念。教学过程,“情”与“技”并驾齐驱,形成合力,共同拉动了这首诗的情感之轮,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现场体验,为“声音”着色
  
   用朗读表现人物时,如果能对人物的语言作进一步的描摹,比如喘着粗气、结巴、大舌头等,会使人物更富有个性,人物的语言着上个性化的色彩,而更有立体感、形象感。
   教学《青蛙看海》中的一段:
   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教者指名学生读,总不够理想,尤其是“喘着气,对老鹰说”无法表现出来,于是——
   师:现在看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跟我学高抬腿跑,其他同学数数。
   (学生数到二十几个时,表演者显得筋疲力尽了。)
   师:现在,请你再读小鹰说的话。
   (学生自然地读出了“喘气说”的感觉,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读得太好了,小鹰就是这样一边喘着气,一边问老鹰的。你知道这句话中的“……”表示什么吗?
   生:(脱口而出)“……”就是小鹰在喘气。
   师:对,“……”就是表示小鹰在喘气,说话断断续续。让我们一起飞上蓝天,读读小鹰一边喘气,一边说的话。
   (其他学生练习读,读得较有味)
   “喘着气”对学生来说,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但课堂上,学生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自己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时,教者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学高抬腿跑让学生再现并重温了“气喘吁吁”的感受,再读时“水到渠成”,自然而又真切。文中的省略号的用意也在学生经历一次“恍然大悟”后迎刃而解。在听读的过程中,其他学生感受到的“喘着气”又自然地激活自己的生活感受,并在齐读时将它“输送”到课文中去。整个朗读指导的过程在体验中淡化了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咬紧字音,尽内心之愤
  
   对于朗读的句子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这两者具体体现在“语气”这一概念之中。“语气”之“气”是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是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它关系到思想感情能否表现出来。
   《九色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朗读教学:
   师:九色鹿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你能理解九色鹿心中的气愤吗?
   生:调达发誓永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地,可他竟然见利忘义了,这种人太小人了。
   生:调达被九色鹿救起时,是那么信誓旦旦,现在居然背信弃义。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这段话中,我们需要抓住哪些词语?
   生:抓住“难道”“竟然”,因为这太让人感到意外,感到气愤。
   师:读读这段话,读出九色鹿心中的气愤。
   (生练读后,指句读。几名学生虽然突出了重点词,但始终读不出“气愤”)
   师:人在气愤的时候,往往气足声硬,有股震人耳膜的力量。所以,读这一段时,我们要吸足气,咬紧字音。
   (学生按老师的点拨练读,朗读效果显著。)
   情感动于内,技巧发乎外。情感之舟呼唤着强劲的“东风”。当学生习惯于轻轻柔柔地朗读,习惯于用大嚷大叫来表现“气愤”时,教者只用“咬紧字音”这简单的四字,将学生引入朗读学习的正道。
   是艺必有技,朗读教学需要朗读技巧的有效参与。光技不算艺,朗读技巧需要与理解感悟,情感体验比翼双飞,和谐共振。
  
   姜国华,江苏兴化市张郭中心学校教师。

朗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