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教学成效却不尽人意,学生对文言文教学存在畏惧的心态,并且心里也抵触文言文学习,作者认为首先应巧妙导入,营造积极的文言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会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再则让文意结合,用现代思想解释古文,联系古今;最后巩固总结积累。
关键词:语文学科 阅读教学 文言文 有效性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但由于其距今久远,古人的有些思想甚至和现代人的思想相背而驰,以致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并出现了此种状况:学生一怕周作人,二怕文言文。这种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文言文本身的问题;二是教学方法和兴趣的问题。本文从导入、现代思想、方法、延伸总结入手,来为学生攻破其眼中的难题。虽然文言文距今时代久远,但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演变历程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学习文言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习从来不只是语言能力教育,在思想感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
一.巧妙导入,营造文言文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打动学生。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只要教育者想方设法在一开始把他们领进了兴趣的大门,并将这兴趣保持下来,固定下来,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就迎刃而解。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用多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导入,激活课堂,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下介绍几种巧妙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其一为故事传说导入法。文言文有些故事性很强,可采用讲故事方式来导入。故事本身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自学能力。木兰替父从军、夸父逐日等故事,学生较熟悉,上课时先让他们讲故事,再学习原文,创造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拉近了新旧知识的距离。
其二为问题导入法。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上《桃花源记》时,有位教师问道:“有人说《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简直就是愚蠢之人,请你通读全文,并思考:为什么说渔人是愚蠢之人?”紧跟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陶渊明设计这个渔人的用意何在?”这两个问题既直指文本主旨,又激发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如直观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为学生开启一道由易到难、由想象到抽象的适合心智发育的科学之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为教育者开启了另一道知识之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学习。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叶圣陶告诫道:“教是为了不教”[1]。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增、调整等等。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如“其岸势犬牙差互”,学生会译出:岸边有两只狗,雌着牙齿打架。而放在文段中,他们都能译出:小溪两岸地形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文的人名、地名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平时就应该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由每位同学自己写出其最佳的方法,筛选后宣读或张贴。教师可专门召开经验交流会,让有方法的学生把心得体会拿出来,大家广泛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所得,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
三.古为今用,拉近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不是为还原古代而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培养的是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而不是为了专门培养古汉语、古文学的研究人员。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实用,不能脱离现代生活,以古解古。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韵律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同学青睐。但是,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遁身世外,安平乐道的消极思想也在同时影响着同学们的人生观。教学中,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就让学生将自己和陶渊明作比较:陶渊明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奸佞当道的封建王朝)我们所处的又是怎样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民族腾飞之时)他何尝不想有所作为?不然为什么在陶渊明晚年的诗作里“猛志”一词多次地出现呢?只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不给他一点机会罢了。所以文中这种消极遁世思想只能理解为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精神寄托。而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值华年,应该是“入世”的时期,应该勉励自己抓住机遇,早日成才。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抓住学生思想特征,找到其与古人思想的交叉点,再带着问题去解读古人,不但能够赋予古文以新的理解,还可以用古人思想教育学生,古为今用。
四.重视积累,注重归纳
对于文言文学习,要有丰富积累,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对有些现代汉语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如讲述元曲《天净沙· 秋思》里的“断肠人”的来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帮助其积储丰富的阅读体验,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文言素养才能全面提高。一词多义的实词、同一虚词和用法、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学习好文言文的基本功。(如收集一些与文言诗文有关的顺口溜,这可以使深奥难懂的文言诗文变得浅显易懂:如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歌诀,“之”作代词要分清,代人代物代事请;定语后面若有“之”,译为“的”字肯定行。若“之”跑到动词前,倒置宾语要分明;主谓之间有“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表语气,“之”字也能显威风;“之”字还可充动词,“去”“往”“至”随句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背诵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这些经典名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文性、思想性等都很强,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教育学生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背诵和积累名句名篇,既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也十分重要,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某些课文中的有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方面总结归类,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求同辨异、加深理解,做到以一举三,触类旁通。
总而言之,教师要采用一切方法走进学生心里,在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同时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快乐地翱翔,受教育者能在学而有法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我国古代文明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2]张际元.文言语句翻译六步法[J].语文月刊,2010(2):94.
[3]於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J].语文月刊,2010(1):47-48.
[4]王林喜.汉字文化语境与中学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4):12-15.
何春梅,苏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