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们需要提高名著阅读效率,提高阅读理解层次,就要经常采用比较法,选准最佳的比较点,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阅读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阅读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名著 教学效率 比较阅读 对比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语文科)的要求,名著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有几年。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全国各地近三年对名著的文段考查来看,都是选取原著有一定跨度的两个片段,分值维持在10分。考查点有名著的作家和作品、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作品语言、理解句子和人生的感悟及阅读体验等等。考查的题型有变化,但都要求对原著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由原来关注所选文段已转向关注整部作品。
针对全国各地对中外名著文段的考查要求,适宜采用比较阅读法来提高名著的阅读效率,加深对名著理解的层次。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如何选择有效的比较点,提高名著阅读效率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名著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从内容去选取对比点,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何异同。例如,《格列佛游记》与《鲁滨孙漂流记》两文内容相同的是:反映相同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故事都是以游记方式体现。但两部名著是有差异的:《格列佛游记》的立场是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滨孙漂流记》的立场是肯定现代社会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歌颂性。说的通俗点儿,就是笛福“唱戏”,斯威夫特“拆台”;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格列佛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鲁滨孙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人的苦难史,是历经磨砺的过程。《格列佛游记》是一个人游历的经过,感觉给人更多的是很多奇遇,整个氛围要轻松一些。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二.从名著的人物形象上去选取对比点
运用比较法阅读名著,抓住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边对比边分析地阅读,来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和感悟,进而得到在范围上更宽广、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收获。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或对待同一事物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并探究存在差异的原因,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如选取“骂语也精彩”来读出鲁达、胡屠户、菲利普太太和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在比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作品内涵的感悟。鲁达的骂:痛快淋漓,疾恶如仇,粗中有细,使拳打充满正义;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骂和夸:趋炎附势;菲利普太太的骂:冷酷自私;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骂和夸奖:见风使舵,奴才本性。
《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都勇武鲁莽,却又不尽相同,而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又如在杀威棒下,林冲上下使银子,免了杀威棒;而武松面对差役的索贿:“打便打,给你银子,不坏了大宋的律例!”如果结合他们的经历,就会读出同是英雄的不同性格以及形成的原因。林冲与鲁智深相比,林冲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这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然而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从表现的手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每篇文章作者多要根据选材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情感。即便是选材相似的文章,根据情况的不同,也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
在《水浒传》中,在鲁达“拳打镇关西”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情节中,都表现了鲁达的勇武非凡,但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前面情节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后面情节只有直接描写;前面情节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后面情节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因为两文对惩治恶人或爪牙都做了极详细的描写:前面情节更突出,因为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且三拳写得很详细,全用了比喻。通过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表现了鲁达的粗中有细、勇而有谋、武艺高强的性格特点。
在《骆驼祥子》中,如选取细致描写雨后的景色作对比阅读,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穷人生活的艰辛。再如,用祥子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环境描写作对比,就会理解作者是用恶劣的暴雨环境衬托祥子痛苦的境遇,通过对人力车夫各种情况的描述,概括而又具体地反映出炎热的夏天和暴雨给人力车夫带来的痛苦和威胁,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是杰出的,作者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事样的。其一,运用反语进行讥讽或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诞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其二,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的现实。其三,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最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
四.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
不同的作者有着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进行比较,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对于今后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
《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家在话本语言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口语,经过文学加工,从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明快、简练。它无论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常常寥寥数语,就能使故事情节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如描写李逵时说”宋江看到一个黑凛凛的大汉”,“黑凛凛”这三个字就把李逵的形象写活了,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用词准确生动,堪称古典小说语言的典范。例如,小说第三回有这样的—个情节,当鲁达救了金氏父女、店小二却因受郑屠的吩咐不肯放人时,“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店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走向店里躲了。”这里通过使用“大怒”、“揸开”、“一掌”、“—拳”、“打下”等词,把鲁达当时的神态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这个形象富有了立体感;语言极富个性化。熟练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李逵没有文化,为人粗鲁,第一次见到宋江时张口就说,“你真的是黑宋江,”在店小二“服务不周”时就骂“我把你这鸟店烧了。此外,媒婆、阎婆惜、王婆、潘金莲、潘巧云,押解员董超、薛霸等人的语言也都很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名著《骆驼祥子》中人物的语言最为精彩,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京口语的原汁原味,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打盹”、“爽性”、“水往上漾”、“腻烦”、“攥”、“哨晴”等。如果指导阅读时,进行校词练习,选择一些精彩的段落朗读,读出感情和韵味来,就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比较阅读的基本要领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通过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揭示个性特征。在名著阅读指导实践中常常被交互使用,只要选择了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如经过大量的比较阅读训练,就能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理解层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①《名著解读一本通》,曹外香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②《中考名著导读与精练》,苏星主编,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第5月第1版。
③《对比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李君生,《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7期。
④《经典名著:缘何退居青少年阅读视野的角落》,何不言著,《中华读书报》2005年12月5日。
蔡阳合,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