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说话技巧,有些人说起话来总是心直口快,有一说一,即使是他不想流露的情感也会因一时的鲁莽轻率而不得不面由心生,脱口而出;但还有一些人,喜欢委婉含蓄,语调中总是带着幽默讽刺,使人不得不处处提防他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哪一种才是好的呢?
其实在我看来,很难用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来衡量说话技巧的好坏。心直口快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性格爽直旷达,而常用潜台词的人却有心口不一,狡猾乖戾之嫌。这并不是说潜台词不好,只要使用妥帖恰当,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理解并试着使用一些意味深长的潜台词,南宋史学家范晔的那句“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就是明证。它本来指的是音乐的语音,却被后人借用转指不易明说的言外之意。说话人话音刚落,潜台词便会在听者的世界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听觉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碰撞大多是直来直去的对接,如果能够恰当适度又不频繁地使用潜台词,于说话效果而言,想必是锦上添花。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常常惊叹于曹雪芹诗词的工丽雅致,读了多少遍也不觉厌烦;也会欣羡大观园里钟鸣鼎食富丽堂皇的生活,渴望有一群志趣相投的玩伴相依左右;甚至还会为十二钗的香消玉殒而叹息落泪,不禁感慨起食尽鸟投林的苍凉与无奈。但现在想想,《红楼梦》的精彩亦体现着处处点染的潜台词,无论是开篇梦游太虚幻境时的金陵判词,还是焦大醉酒后的谩骂,或是林妹妹为试探宝玉时的使性刁难,不都是让读者读了又读,猜了又猜,百般回味的例证吗?潜台词就像是一条隐含的线索,带领人们进入更为深邃曲折的拐角,发现语言文字表面之外的真实。
诚然,潜台词的曲折之美体现了人们玩味语言的智慧和快感,于听者而言,更是一次次锻炼思维的头脑风暴。但过分的使用潜台词又会造成言语交际的障碍,毕竟平凡的生活不是处处的反语和讽刺,简单而直接的信息传递才是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因此,适度才是语言的和谐。
陈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