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86

[ 李艳 文选 ]   

课堂教学因美育更美

◇ 李艳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学资源,以语文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 美育
  
   初中语文课本美学资源十分丰富,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审美的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人格思想的熏陶,领略文字的美妙、人性的高尚、自然的恩惠,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欣赏美、享受美。对此,笔者以语文课堂为载体,从读景、品人、创新三方面着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读景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学生学习文章中所包括的语文知识要点外,还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声情并茂的大声范读每一段,在读时我让学生闭眼倾听,想象文中优美清新的春天画面,读完一段就让学生感受,之后学生再自己大声朗读,学生们朗读美文的过程变成了欣赏美丽景象的过程,感觉整个过程就在实践审美,美好的春天令人向往、令人憧憬,在朗读中自然走进唯美的意境之中,感受春的芳香、春的活力、春的生机,进而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情操。中学课本当中有许多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与古诗词,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文、读景、读情,教师力图在课堂上把作者描绘的文章在学生的眼中变成鲜活的、立体的,让学生感到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实是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小桥流水、自然万物,久而久之,正是语文课堂因读景使课堂活起来、美起来、动起来!
   二.品人美
   初中语文更多接触的还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作者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在课堂上细细品味就会挖掘出不同层次的人物内心美,使人动容。杨振宁笔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科学事业勇于奉献的邓稼先让学生折服,他的无私执著是美的;臧克家笔下站在革命前沿、不怕牺牲、勇敢无畏的闻一多先生令学生敬重,他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精神是美的,他的说和做更是学生言行的楷模、举止的标杆;何为笔下的勇扼命运咽喉、信念坚定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使学生叹服,他的不屈不挠是美的。
   孙犁笔下的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堪称智勇双全的“无名英雄”。西蒙诺夫笔下的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她就是烛光,点亮了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在教学过程中细细品味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之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心灵,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三.创新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教法,设置美好氛围,渐入美妙情境。如教《再别康桥》,诗中的画境优美,以剑桥大学为主衬景依次用大屏幕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景,让学生讨论归纳图画,学生们大胆创新分别归纳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学生们兴致极高,理由充分,在欣赏剑桥大学美丽画卷的同时引发了孩子们诸多遐想,如有的孩子说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有的说要到英国旅游亲眼看看剑桥大学的风景等等,以至于课堂上很快就背诵全篇诗歌。通过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填补文意的空白,把文章所暗示的意境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加以再创造得出结果,教学自然有效,自然产生美感、教学效果大增。
   总之,语文课堂是欣赏美、品味美、探究美、创造美的美好广阔的舞台,教师是优秀的导演,学生是真正的舞者,在两者巧妙绝伦的合作下,定会使初中的语文教学因美育更美!
  
   李艳,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课堂教学因美育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