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本文从瑞普·凡·温克尔与妻子的矛盾探讨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解决,首先相互沟通、相互谅解,其次相互宽容,最后指出对方缺点时注意艺术性。
关键词:相互沟通 彼此宽容 艺术性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许多读者一接触到这篇小说,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华盛顿·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虽算不上一流作家,但却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文学家。他所撰写的游记文学堪称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因此被称为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最喜欢旅游,并于1820年发表了代表作《见闻杂记》,这本书奠定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地位,《瑞普·凡·温克尔》是其中一篇。该小说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作者创造性地把它移植过来,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偏僻山村的生活情境,描述了一个农民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生活经历。整篇故事充满揶揄口气,妙趣横生,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瑞普·凡·温克尔生活在卡慈吉尔丛山和哈德逊河畔的荷兰人后裔的小村子里,他淳朴善良,喜欢钓鱼、打猎和帮助别人,但不愿干自己的农活和家务,为此妻子整天唠叨不止。为了躲避妻子的喋喋不休,他常常带着他的亲密朋友——一条狗,去森林里打猎。一次,瑞普在大山深处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带着一桶酒和一群衣着同样古怪的人一起喝酒、做游戏。事实上,他们是一群仙人,即早已作古的哈德逊船长和他的水手们在玩九柱戏。瑞普忍不住偷喝了他们的酒后酣然入睡,醒来后发现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狗丢失了,枪也生锈了。惊奇之后,他回到村子里,几乎认不出它的模样。村子“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多”,妻子已经过世,女儿也成了家,做了母亲——原来他一觉足足睡了20年。
这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家庭矛盾。从小说的文本中可以看出温克尔夫妇的性格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瑞普·凡·温克尔是个脾气温和、为人谦让的男人,“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非但如此,他还是个和气的邻居……”所以村子里的主妇们都喜欢他,甚至孩子们看到他的到来也高兴得欢呼雀跃,因为他能协助他们做游戏,帮助他们做玩具,教他们放风筝、射击,讲解有关魔鬼、巫师和印第安人的故事。所以只要他在村里转悠,就会有一大群孩子围着他,或者拉扯衣服,或者爬上脊背,千方百计捉弄他,反正不受惩罚,甚至连村里的狗都不对他叫。而他的妻子瑞普·凡·温克尔夫人脾气暴躁,性情尖刻,经常不断地唠叨他懒惰、粗心以及他给家庭带来的祸害,一天到晚抱怨她丈夫的所作所为,就连邻居们都认为她脾气太暴躁了。
其次瑞普·凡·温克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即使是最繁重的劳动,他也没有拒绝过,譬如碾玉米,或建石头墙,他总是跑在前面。村里的主妇们也常常雇他跑腿,或做一些她们的丈夫不愿为她们做的事。而瑞普·凡·温克尔夫人心胸狭窄,经常对他大发脾气。有时她发现丈夫正和村里的男人们聊天,她会突然冲进人群,大骂所有在场的人。甚至瑞普的唯一知己,一条名叫“狼”的狗,只要走进家里,就立刻垂头丧气,尾巴不是拖在地上,就是夹在两腿间,它的神气像个罪犯,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不停地瞟着温克尔太太。
再次,瑞普·凡·温克尔特别闲散,追求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他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喜欢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作为农民,他不喜欢干活,他田里的野草比任何地方长得都快些。他可以“钓一整天鱼,即使鱼儿不咬一口鱼饵。”他还可以“为了打几只松鼠或野鸽子,扛着一支猎枪,翻山越岭,一连跋涉好几个钟头”。结果,祖上留下来的田产在他手里越来越少。而妻子则辛勤持家,里里外外全由她一人承担,同时还要照顾孩子,家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以上可以看出,瑞普·凡·温克尔和他的妻子性格迥然不同,冲突也就再所难免。其实产生矛盾并不可怕,就像柏拉图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有差异非常正常,关键是如何解决。如果解决得当,差异会变成一笔意外财富,否则可能会酿成悲剧。
针对瑞普·凡·温克尔夫妇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
一方面他们应相互沟通、相互体谅。由于人与人生活背景、阅历和世界观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瑞普是个性格平和的人,不愿与别人争权夺利。他更愿意过悠闲、自在、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的田园生活。所以他经常去钓鱼。“他可以坐在一块潮湿的石头上,拿着一根鞑靼人的标枪似的又长又重的钓竿,钓上一整天鱼,即使鱼儿一口也不来咬饵,他也不会抱怨一声。有时他还会为了打几只松鼠或野鸽子,掮着一只猎枪,穿林越泽,上山入谷,一连跋涉好几个钟头。”在他看来,钓鱼和打猎都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谋生,所以即使一无所获,他也心甘情愿,自得其乐。
其实娱乐是人的天性。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休闲一下有何不可?如果瑞普·凡·温克尔夫人能够理解、体谅她的丈夫,就会支持他打猎、钓鱼,和他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方面,这满足了瑞普热爱生活、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夫妻之间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沟通起来更加顺利,这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将大有裨益。事实上,作为人,应该学会休息和工作。只工作不休息,生活就会枯燥无味,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同时,作为丈夫,瑞普也应当站在妻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仅仅有精神食粮是不够的,人毕竟要吃饭、穿衣,要生存,这些都需要物质的支持。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应当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安排好农场的一切,分担家务,而不是只顾自己玩乐,把家庭的重担全部推托给妻子。假如双方都能够换位思考,多替对方着想,那么家庭将充满天伦之乐,幸福无比。
另一方面,瑞普·凡·温克尔夫妇应该互相宽容。夫妻之间,只要不犯原则上的问题,都可以包容和原谅,不必强求和自己保持一致。瑞普·凡·温克尔有贪图享乐的本性,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吃白面包和黄面包都行,只看哪一样最不用操心和费神;他宁可只有一个便士而挨饿,不愿为一个金镑去工作。倘使听他自便,他一定会吹吹口哨,心满意足地一生。”他的妻子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没有耐心、不能宽容,而是整天对他喋喋不休,说他懒惰,事事不操心,一家人都毁在他的身上。她的唠叨不但不能促使瑞普积极参与田间劳作和收拾家务,反而使他更加烦躁,更加自暴自弃。妻子的悷气使得瑞普敢怒不敢言,有时他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可能招致几个小时的唠叨。对此,他只有逃脱,去找别人闲聊、打猎、钓鱼。刚开始钓鱼、娱乐可能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可随着温克尔夫人的性格越来越凶悍,钓鱼成了他摆脱家庭烦恼的途径。
事实上,瑞普·凡·温克尔也不是那种生性懒惰的人,他是全村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人物,尤其是家庭妇女,因为他总是乐于助人,即使是最繁重的劳动,像全村集中碾玉米,或建石头墙,他总是跑在前面。他之所以乐于跑前跑后,因为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认可。无论这种赞扬是出于真心还是敷衍,总之是一种认可,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实现的,否则他自己无从知晓。瑞普·凡·温克尔从妻子那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得不到快乐,所以他就转而从帮助别人那里得到快乐、赞赏。如果她能从欣赏的角度多看到丈夫的优点,那么瑞普就不会那么压抑,也许不会去山中寻求打猎的刺激,也许就不会碰到船长,出现一觉二十年的遗憾。
另一方面,瑞普也应该宽容妻子。她虽然脾气乖张,但辛勤劳作,照顾家庭,她经常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他既然不愿干活,就不要害怕妻子的唠叨,也不能逃避现实,而应主动地改变自己,适应对方。否则,如果他的妻子也像他一样,只顾自己享乐,一家人何以为生?
因此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夫妻双方对于对方的缺点或不足,应互相宽容、谅解,但要适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暇的人。况且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情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它们需要时间的磨合。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对待对方,对待家里的事物,矛盾就相对少得多。
最后温克尔夫人在指出瑞普的缺点时应讲究艺术性。缺点是一个人的弱点,一般说来,人总是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不愿让人当面或者直截了当地指出,否则在面子上很难堪。虽然彼此是夫妻,也应该相互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瑞普·凡·温克尔喜欢娱乐、休闲,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一种生活情趣,但他的妻子瑞普·凡·温克尔夫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是缺点,自己难以接受。她在指出这一不足时,不讲究艺术,而是整天唠唠叨叨,抱怨、责骂,甚至会当众使瑞普难堪。瑞普为了躲避妻子的责骂,去参加一个由村中的圣贤、哲学家和其他空闲的人组成的永久俱乐部。即使如此,也难逃妻子的追踪。“她常常会突然闯到这里,破坏会议的安宁,把会上的人通通臭骂一顿。这位泼妇的利口,甚至连尼古拉斯·维德尔那样尊严的大人物也饶不过, 她公然责备他促使她丈夫养成懒惰的习惯。”至此,瑞普无路可走,唯一可以逃脱田里的工作和妻子叫骂的方法就是去山上打猎。如果瑞普·凡·温克尔夫人在指出丈夫缺点时讲究些方法,不当众让他难堪,他或许不会去山上打猎,也许就不会碰见故去的船长,也不至于物是人非。虽然有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良药不苦不是更易接受,更容易治疗疾病吗?所以妻子和丈夫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以委婉的、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建议,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有的是伤害感情,有的是增进爱情。处理好问题的关键是讲究艺术性,但出发点是传达爱意,避免指责,让夫妻间互相依赖、互相依恋的感情战胜埋怨的情绪。
总之,家庭的和谐需要双方的沟通、包容、理解和责任。如果瑞普·凡·温克尔夫妇做到了这些,他们的家庭就不会出现裂痕和不满,也不会对双方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美国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2]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杨路.华盛顿·欧文与瑞普·凡·温克尔[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1).
[4]董秋敏.《瑞普·凡·温克尔》的魅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Irving,Washington.“Rip Van Winkle”[A].in History,Tales,and Sketches [C].Ed.James W.Tuttleton. 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1983.
(王玉莲 河南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 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