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佳作。文章凸现了先生对生命张力的颂扬、生命韧性的体悟、生命轮回的彻悟、生活情趣的热爱。笔者把它们归为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关键词:生命 悟 精神
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荷是清芬高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荷是清雅旖旎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是资质超群的……荷的美丽芬芳,别具一格,历代文人无不加以歌颂,歌颂那高洁品质,美好情操。荷是热闹的,它蕴含着六朝采莲少男少女的激荡情意;莲是寂寞的,它承载着诸多文人对节操的礼赞,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思索。
《清塘荷韵》这篇优美的散文是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它是一篇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一篇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叙写池塘中的荷历经四年的寂寞,从虚无到繁茂的过程,那张扬的生命力给先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欣慰。面对眼前的荷,先生彻悟生命,思考历史与人生。周一良先生便把此荷命名为“季荷”。
一、季荷:张扬生命力的赞歌
先生盼望莲叶长出水面,一次次的失望,一年年的煎熬。而等到了第四年,荷叶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张力,不动则已,一动惊人。漫漫四年的等待,一朝爆发,全池皆绿。荷以惊人的生长速度震撼着先生的心灵,同时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荷叶绿透全池塘,荷花红遍半边天,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让先生从中得到独特的感悟。像昙花,开放时间虽然短,但它聚集力量的同时,一定用尽了精力。“一现”间,那么忘情与烂漫,又如蝉的一生,它沉睡地下数月,而在地上只有一两周而已,它以不断的鸣叫以使自己的生命更绚烂。
迅速蔓延的荷,正是伟大生命力的体现。这一过程恰如一种精神的存在。回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诸多文人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这是张扬的生命力的暴发,是一种精神的暴发,是积累了全部力量的暴发。这种生命力是方孝孺面对朱棣时的傲骨铮铮,是文天祥面对忽必烈时的大义凛然,是中华民族危难时文人们弃笔从戎时的豪情壮志,是诸多文人虽遭贬谪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从容,是文人的精神家园的支柱。
二、季荷:生命韧性的体悟
先生投下莲子,第一年,水面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先生完全灰了心,但愿望还在;第二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先生仍是灰心,但愿望仍在;第三年,长出了五六片圆圆的绿叶,但却是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先生虽仍灰心,但有了希望;第四年,荷叶茂盛生长,荷花接踵而至,先生眼中遍是花叶,心中满是狂喜;以后的岁月里,夏日荷花盛开,绿盖擎天,红花映日,先生静静的,默默的,参悟着生命、参悟着宇宙人生。这种生命的“韧”劲,正是千百来虽遭一次次重创始终没有湮灭的文人的精神。在焚书坑孺时,在一次次“乌台诗案”时,在“东厂”的大牢里,文人们那种对生命的执著,对信念的执著,虽历经九死而无悔,坚定地走下去,永不放弃,这是中国文人恪守的信条,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尽疮痍,但仍活力四射,巍巍屹立于东方。这种强大的韧性,浸染着每一个华夏儿女。
三、季荷:生命轮回的彻悟
花开美丽,花落优雅。先生笔下的落花图没有萧条、凄凉的感觉。先生认为,荷瓣曾饱尝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此时该要离去了,那便顺其自然,所以先生的荷落得飘逸而洒脱。以此种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那彻悟生命的是荷花,更是先生。“池花对影落”正是先生豁达超然、充实丰富的人生境界的写照。这才是健康的人生。
先生曾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称号。那份淡然是先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雨后的心境,这种心境是豁达的、超然物外的。一生的积累,一生的积淀,造就先生丰厚的人格。先生面对眼前的一切,显得特别满足。所以在文末的叙述中,先生叙述了荷花的未来,荷花经受了漫漫的考验,即使是在季节交替中消失得了无踪迹,但先生依然信心十足,坚信明年的荷花会更婀娜。“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荷花在冰下做着春天的梦”呢!
四、季荷:热爱生活的情趣
文人心中情感丰沛,面对长空大漠、沙走石飞会豪情万丈;面对莺飞草长、杏花春雨会柔情脉脉。窗前数竿竹、室内万卷书,春兰秋菊、夏荷冬梅……无不体现在文人们的生活情趣上,这正是文人们热爱生活的表象。
先生在文章的开头便写道,“每一次望着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先生把别人从洪湖带来的几颗莲子“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投入池塘中,之后,先生每天都要“到池塘上去看上几次”。是的,这恰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情趣。未有荷时,荷花的碎影摇曳于先生的记忆中。夏月花开,“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于是在寂静中,先生总是默默地赏花开,悟花落,孩子般地数着花开的朵数,就连先生的爱猫也在朗月下增添些许诗意。
在先生忆荷、种荷、对荷、赏荷、咏荷等一系列的行为中,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章节。这种情趣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陆游的“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先生的情趣,更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对生活的热爱。
先生虽去,季荷永存。呜呼,片片荷上承载着先生的高洁的精神、高雅的情趣,存留着先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思索!也寄托着我们对先生的哀思、怀念与追随!
(陈淑丽 江苏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