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15

[ 李宗坡 文选 ]   

《春江花月夜》中的造景与寄情

◇ 李宗坡

  摘 要:《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造景与寄情两个方面。造景是为了寄情,诗中的自然之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读者透过一幅幅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所感知的乃是人世间纯真美好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造景 寄情 载体
  
  《春江花月夜》中的艺术美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景美,情美。诗篇借助于一幅幅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呈现出来的则是人世间极为美好的感情世界。诗中所造之景无一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通过造景来寄情是《春江花月夜》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笔者试就诗篇中的造景寄情进行如下分析与探究。
  一、以江潮明月造雄伟壮阔之景,寄万里相思之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篇四句创造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景象壮阔,气势雄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这轮明月寄托了天下多少离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和梦想。“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设问寄寓着天下的游子思妇望月怀人,所生出的多少相思之情?不论亲人今夕飘零何处,千里万里,但总是都在这轮明月的普照之下,这“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月光像一条无形的风筝线将天下离人的情怀系连在一起。我们不禁联想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海上明月的壮阔之景寄寓的正是天下游子思妇的万里相思之情。
  二、以江上月色造迷蒙柔美之景,寄托淡雅缠绵的相思之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以江上月色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勾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画境充溢着缥缈、朦胧的情思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节奏。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银色的梦幻。“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神话般的美妙,梦幻般的飘渺,达到了情和景完美的结合。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月色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哀愁以这样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呈现在神奇的画境中,达到了情景同化的绝妙境界。
  三、以江天孤月造古老渺远之景,寄托人生苦短的感伤之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篇以特写的手法营造出一幅江天孤月图,来寄托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感伤之情。诗人的眼光由近及远,由面到点,远远地凝视着江天之上那一轮孤月。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望着天上这一轮恒照古今的孤月,自然地引起对人生和宇宙的遐思冥想:与天上这轮恒古照人的孤月相比,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这是令人感伤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样“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形成共存。这是诗人从天地造化中感受到的一种心理的平衡。接着诗人突发奇想,以人情推明月,以有情想无情。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似乎又永远不能如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有遗恨,流水却无情。此时的这轮江月已经渗透了人的情感。诗人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把情怀投向了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一个“情”字上。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人间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的抒发。
  四、以楼上明月造凄清哀怨之景,寄托怨妇苦苦相思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轮凄清哀怨的楼上明月,寄寓着思妇对离人苦苦的相思与怀念。月景因“徘徊”二字而活灵活现,脉脉含情。她似乎饱含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意,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把凄冷的清辉倾洒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令思妇触景伤情,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撩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似乎与之苦苦纠缠。“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离别的双方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在明月的反照中都同时看到了对方的身影,但却“不相闻”,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便幻想要追逐着那无处不能到达的月光,将自己的满怀情思释放在对方的身上。这轮凄冷的楼上明月寄寓着思妇内心的多少凄苦与愁怅。
  五、以落花流水,斜月海雾造摇曳迷离之景,寄寓游子思归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诗人用落花流水、斜月海雾营造了一幅摇曳迷离之景,来寄寓游子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思念着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寄寓着游子心中那浓重的排解不了的思乡情怀;“无限路”寄寓的是游子心中有家难归的无奈。“落月摇情满江树”奇之又奇,造迷离之景,寄摇曳之情,将造景寄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人间万种离情都随着落月之光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真可谓情景交融,余韵袅袅。
  纵观全诗,每一处造景,无一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无一不是为了寄情。透过诗中那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春江夜月的自然美景,我们所感知的却是人世间极为美好的感情世界。全诗以美景映衬美情,景因情而美丽,情因景而迷人。真可谓众美并发,洋洋大观。这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达到的审美品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参考文献:
  [1]程郁缀著.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宗坡 河南省南阳医专公教部 473000)

《春江花月夜》中的造景与寄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