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73

[ 赵雅妮 文选 ]   

“青春审美”的文化意蕴

◇ 赵雅妮

  摘 要:“青春”作为人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向来是人们热情歌颂的对象,是文学艺术表达中重要的主题。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青春”的审美观照折射着人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当代人对“青春”的迷恋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和文化意蕴。
  关键词:青春 青春审美 文化意蕴
  
  “青春”作为感性生命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意味着一种成长,一种本于生命展开的希望。“青春”之所以让人迷恋,正是因为它为我们每个人都赋予了种种希望与未来的理想。关于“青春审美”,一般意义上指文学艺术等审美活动中对青春时期表现的青春气质与生命状态的审美表达与审美欣赏。
  
  一、关于“青春”
  
  在现代汉语里,“青春”这个概念有不同层次的定义:1.作为年龄序列上的一个阶段,指青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2.作为身体生理发育的一个时期,指青春期;3.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春”是指一个由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生理意义上的青春从人类一产生就存在,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青春,却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就其本意而言“青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成长”过程。此时社会不再把他看成是一个儿童,但他又不完全具有在成人社会中应当具备的各项要求及其被赋予的应有权利,因此,有“边际人”之称。4.青春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朝气和活力、激情和浪漫、生涩和幼稚等等。总体来说,“青春”是人生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中,也同样孕育了一个个体生命意义的特殊性,因此,它又是个体生命中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标志。从个体成长的生理学意义上来说,青春期是个体机能与身体趋于成熟、定型的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又是自我意识和个体人格开始形成并初步确立的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个体社会性身份的确立与社会行为的合法性认同。因此,对于一个社会性的人来说,青春期是个体开始作为社会的独立主体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然而,对于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段的个人来说,“青春”又赋予了他们个人太多的生命意义与情感“投射”。青春是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一个由理想走向现实、由激情走向理性、由未确定走向确定,由青葱岁月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个“一无所有”而又可能拥有一切的美好时期。青春是易逝的,如莎士比亚所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因为它的易逝,更显它的珍贵,于是,屈原感慨:“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对于一个社会、国家而言,青春是未来希望与理想的建设者,“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语)青春于国家与个人,都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理想的美好未来的期待与想象。“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语)因此,“青春”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时间段,也不只是个体的生理学或心理学指向,除了具有以上意义之外,它还包含一些社会学的、文化学的意义。就生命哲学来讲,青春首先是一种基本的人生状态。“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语)“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松下幸之助语)它具有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即象征着生命的朝气和活力、人生的激情和浪漫、生命体验的高潮期等等。因此在笔者看来,“青春”的美学意义是人类生命力的一种勃发状态,是生命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敏感的时期。“青春”期的体验与人生经历,成为个体整个生活历程的基点,铸就了一个人对人生、未来的看法与情感指向,也是其一生中任何阶段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的“公分母”,并被个体仔细地储藏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
  
  二、“青春审美”的艺术展现
  
  文学艺术刻记着人类生命的感性记忆,熔铸了人类生命体验的情怀。因此,文学艺术成为人类生命体验展现的集中场所。而任何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与对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或作用有关,从而也就或多或少地记载着关于“青春”的生命痕迹。如果要追忆人类“青春审美”与“青春”的记忆,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希腊的青春美神阿弗罗狄忒。“古希腊人对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理想和热情,对生活的目标的追求十分专一而执著,青春被视为特别宝贵的财富,他们渴望美和爱情,因为这是生命的欢乐的主要内容。他们崇尚自然,崇尚裸体,追求性的快乐。”[1]可以说,古希腊文化是一首高亢的青春欢歌,他们歌颂快乐、民主、自由、理想、幸福与爱,赞颂青春的身体、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朝气和青春的爱欲。而这一切都记刻在古希腊那些富有青春朝气和充满阳光的艺术里。在古希腊雕塑中,那造型的对称、比例的均衡、线条的生动、动作的矫健和皮肤的色泽、肌肉的弹性,构成了“青春身体”最完美的体现。此外,西方文学、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多是以人物为主,特别强调对青春身体的书写,且女性身体多丰腴,富态,婀娜多姿。在表达的视角方面,侧重女性身体的性别特征和青春化的身体审美,交织着视觉的快感和艺术的美感,众多艺术家对女性青春美的描述和歌颂,如罗丹雕塑艺术对生命、爱情、青春的赞扬)多是以“青春”为主题,或是对青春的赞颂,或是对青春逝去后的追忆,或是书写青春期的爱情,或是叙述青春年代的人生迷茫与抉择。于是,在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绘画与诗歌中,青春的身体始终是文艺描绘歌颂的对象之一,尤其以西方绘画在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显著,维纳斯就是青春美神的代表,她的青春的身影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今天。此外,在中西文学史中,“青春”也成为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在这一母题下衍生了种种关于青春的子题。如西方十九世纪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创作被认为是一种“青春崇拜”,“对于‘青春’的这种病态的迷恋和放大的歌颂,不但反映了他的潜在思想,而且是理解王尔德作品的一把钥匙”[2]。我国著名学者、昆曲研究者白先勇认为,《牡丹亭》不仅是歌颂爱情,也是在歌颂青春。他改制并创意的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开传统戏曲创意中市场成功的典范,正是在青春的爱情、青春的演员、青春的观众三者中寻找到了“青春”的存在及其潜力。“青春版,则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来表现《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春爱情,使他们的这段挣脱束缚、感动鬼神、超越死亡的爱情充满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轻的观众。”[3]
  
  三、“青春审美”的当代变奏
  
  然而,相比以往的历史时期,没有哪个时代对青春的渴望与迷恋如今天这般痴迷。当代对“青春”的审美呈现除了传统艺术层面的呈现之外,还表现出新的特点,如清华大学肖鹰教授所指出的,当代“对‘青春’的审美化呈现,就是将‘青春’主题展现为无距离的感性形象,让个体沉浸其中,投射个人关于‘青春’的欲望,并且即时获得关于‘青春’的感性体验。”[4]它具体表现为,对“青春”的审美观照超出艺术的界限,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自各个领域的关注目光都朝向了对“青春身体”的“观光”和对“青春形象”的渴求。他们对性感的青春化美体和富有朝气、活力的“青春形象”赋予了神话般的灵光,以类似于仪式崇拜的专注凝视着“青春”的身体形象和生活审美的青春化风尚。于是,在当代流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一种“青春审美”的文化风尚,抑或“青春消费”的文化风潮。在影视文化中,“青春”的魅力更是被视像化为一个个鲜活的“青春偶像”。从《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流星花园》到《爱在哈佛》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剧,都非常注重在场景的选择与营造、构图、色彩、镜头变化和光的运用等方面给观众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尽情地展现那些外表近乎完美的俊男靓女们之间的“青春故事”。他们时尚优雅的服饰装扮,在视觉效果和景观上达到了纯美甚至唯美的境界,吸引了无数青春期男女的关注。实际上,这类青春偶像影视,正是在走一条“青春形象”消费的商业路线。此外,广告与时尚杂志更是展示“青春”形象与“青春身体”的最好界面,如在当代时尚杂志封面女郎的身体修辞中,青春的身体被风格化成为一种修辞的表达:性感的青春形象、激情活力的青春身体、清纯的青春表意等等形成了一个“青春审美”时尚化的文化景观。再如各类综艺娱乐节目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花样美男妙龄少女选手、同样年轻貌美的男女主持人、亮丽炫目的服饰造型、璀璨华美的舞台,尽情地展示着青春的快乐与青春的激情,在后现代的娱乐场中进行着关于青春的狂欢与视像消费。
  事实上,“青春”已经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热点词汇,成了在各种媒体和文艺作品中别有寓意的词汇。这种对“青春”的标举与追求的背后潜藏的是当代人对“青春”更为复杂而多样的情感诉求。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渴望重新回到青春的状态,抹去岁月对容颜的雕刻和时间对心灵的侵蚀,带着渴望青春的梦想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穿梭。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个体对“青春”的消费,从而释放和满足对青春的欲望。这说明,在当代文化中“青春”已经悄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已然成为当代人个体生命存在中不断彰显与回味的对象,也成为了一个在消费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招牌”,表达着人们关于“青春”的欲望和对跨越时间的“永久青春”神话的追求。
  
  (本文为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当代‘青春审美’的文化解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106020101M69。)
  
  注释:
  [1]刘达临:《世界性史图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2]高慧子:《“青春崇拜”与王尔德创作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0页。
  [3]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59页。
  
  (赵雅妮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4,陕西安康学院中文系 725000 )

“青春审美”的文化意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