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38

  

论《娇红记》的对话性

◇ 毛欣然 辛 馨

  摘 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预示体”、“仿格体”、“双声性”和“暗辩体”这四个方面对《娇红记》的对话性问题作了探讨。这篇优秀的作品中作者话语、叙述者话语、人物话语等相互穿插交融,造成文本意义的丰富性。
  关键词:《娇红记》 对话性 复调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出了“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两个概念,其中微型对话包括处于话语层面的双声语和内部对话,即主人公内心的思想矛盾构成的内心独白[1];大型对话涉及小说结构、人物关系结构[2]。正是通过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小说才表现出复调。《娇红记》中作者话语、叙述者话语、人物话语等相互穿插交融,造成文本意义的丰富性。
  
  一、预示体
  
  在《娇红记》文本中预示信息大量存在。预示也叫谶语,“作谶语以影射后文”、“伏线于千里”即利用叙述话语预告以后发生的信息。这些预示性话语包含了两层声音,明是不知情的人物声音,暗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隐含声音。两种声音并存于一体却相互排斥、相互抗拒。申生向王娇乞煤,油污其指,于是对娇说:“子宜分赠,何重劳客耶?”娇曰:“既许君矣,宁惜此。”王娇的回答既是表明要亲自动手,又预示了二人的结局,娇以身许生,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这种声音暗含在王娇的语言中,然而王娇本人并不知道此时随意一句话竟成为二者结局的谶语。申生与王娇在向幸福生活努力,这种暗含的声音却把二人结局引向悲剧。
  
  二、仿格体
  
  “结构上的仿格体是母题、情节系相同,命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是作者对前人文学样式的继承。”[3]《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优秀的爱情作品,它叙述了张生与莺莺爱情的悲欢离合,其对后世影响极大,《娇红记》在创作中就对其多有借鉴。“作品与另一作品的母题可以相同,情节系可以一致,关键是情节组合不同,意象不同,声音不同,因而命题不同。”[4]娇红记在多处显出对莺莺传的模仿,莺莺传中张生在帮助保护郑氏一家后受到宴请,郑之子先出拜,然后呼莺莺,莺莺久不出,并且欲辞不见客,郑氏怒而强莺出。莺莺颜色光辉动人,张生惊,完全被莺莺的姿色吸引住,并希望与之交往。王娇与申生交往过程中申生多次试探,王娇明明有情却处处克制亦是对《莺莺传》中莺莺与张生虽书信传情,但当张生逾墙赴会时又被莺莺指责的模仿。
  
  三、双声性对话
  
  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内部对话是内容上表现出的微型对话,即人物内心的思想矛盾所构成的内心独白。当人物“对自己的行为既肯定又否定,产生所谓双重情感,而陷入思想的激烈斗争”[5]时,内部对话就发生了。
  一夕,王娇在窗下看花而叹息,申纯问:“尔何叹也?将有思乎?”过了很久才回答:“兄和自来此?日晚矣,春寒逼人,兄觉之乎?”这段时间上的空白正是王娇心理矛盾斗争的表现。申生处处表现出对王娇的迷恋,别人看不出,王娇心理却明白。王娇心里喜欢,心底想与表哥恋爱,却迫于礼教不敢表现出来。王娇何以对花叹息?有伤春之情,更多的却是自伤。自己正值青春美好年华,美貌多才,可是无人欣赏,无人解忧,表哥一问,正触及王娇心中隐情,她既激动,因为有人看出她有心思,她渴望被了解,希望和表哥说心里话,又担心私自恋爱有悖礼教风化,碍于人言,因此不敢表达心思。
  人物之间的对话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物各说各的,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致。申生问,娇不答,然后答非所问。二人表面虽交谈,实际却没有达到交流的效果。娇不答,心里在想什么,她说的这句关于春寒的话有什么含义,显然申生是没有理解的,申生认为对话没有达到交流,所以回答“春寒固也”。娇正视,在想什么,娇所问寒意却不在寒,生就表面意思回答,说明他没有听懂娇的意思。娇从生的“春寒固也”得到这样的信息,她多少是带有失望的。在正视时,娇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是终于没有说,默默离开了。很显然这里申生有情,娇亦有情,但是生并没有理解娇表达感情的方式误认为其无情。
  分煤一段女说“缘兄得此,可作无事人邪?”生笑曰:“敢不留以为质。”娇因变色曰:“妾无他意,君何戏我!”王娇之言却有言外之意,但申生挑明,娇难免碍于千金小姐面子回避或愤怒。
  
  四、暗辩体
  
  帅强迫娶王娇时生说:“勉事新君,吾与子从此决矣。”最后一次会面娇说:“厚择佳配,共享富贵。”这些语言显然并非本心,后文有“申生之心我岂不知者。”二人心是相通的,谁也不愿离开,但是当时情况已经无法挽回。人物与他者的暗辩。王娇表白心迹时说:“岂敢固自郑重以要君也。”这句话里存在另一种声音“作为大家闺秀应该固自郑重,遵守礼节,不该私下答应男子的追求。”此处双声语将社会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使他们内心承受煎熬表现无疑。次要人物与反对话语的设定,给主人公表现心迹志向提供环境,如娇死前飞红劝娇嫁给帅子。
  由于作者将种种双声因素叠加,使《娇红记》在主题基调上具有延阔的深广性,审美意蕴更富多重性。
  (基金项目 2009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情史类略》的情感美学视角研究 项目编号:YJSCX2009-246HLJ)
  
  注释:
  [1][2][3][4][5]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0页,第255页,第208页,第210页,第31页。
  
  (毛欣然,辛馨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25)

论《娇红记》的对话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