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宋史浩喜爱家乡山水,留下了较多的宁波山水旅游诗词,研究这些诗词,可以发现,他不仅徜徉游观其间,得到人生的快慰,而且在其所作的审美观照中,描绘、抉发、创造了家乡的美景,是宁波山水旅游文学史上有贡献的人物之一,给宁波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关键词:史浩 宁波 山水旅游 诗词
清人叶熊为史氏画像题跋说:“吾郡有宋丰、楼、史、郑四大姓,惟史氏代有闻人,迄国朝犹为望族,七百年故家乔木,景仰系之。”[1]这番话中所说的“史氏”,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宁波四明史氏家族。世代的积累成就了这个家族的辉煌,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史浩。
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鄮峰真隐居士”,公元1145年举进士(时年40),先后两度为相,公元1181年致仕,一生历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深受皇宠。中年以后政治生活的繁荣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上,显现为大量的酬唱祝颂之作,如在他的130多首词中有40多首是酬唱祝颂词。但是据史浩自述:“予生赋鱼鸟之性,虽服先训,出从宦游,而江湖山薮之思未尝间断。故随所寓处,号曰真隐。”[2]他对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类的自然风光还是十分羡想的,心中自有归隐情结。
在出仕之前的近40年里史浩一直寓居于宁波鄞县东钱湖;辞官后则于月湖新建府邸,并游历四明山等地。《鄮峰真隐漫录》因而留存了许多记录他游踪的山水诗词。如描写阿育王寺、天童寺的《次韵鲍以道天童育王道中吴体》、《阿育王山有松万株乞亭名于真隐居士榜曰松风陆务观作诗因次韵》;描写月湖的《次韵游西湖》、《游西湖分韵得要字》、《次韵刘国正再赋》、《次韵唐太傅重过西湖》、《满庭芳·游湖》(和靖重湖);以及游历东钱湖、四明山后所作的山水诗词,这一部分诗词为本文分析鉴赏重点。
一、史浩之东钱湖山水诗词
东钱湖距离宁波市老城区东15公里,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湖水浩淼,周边群山环绕,又有七十二溪汇流于东钱湖,风光绮丽。有关东钱湖的最早记录,来自东晋陆云的《答车茂安书》,其文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3],此大湖即为东钱湖。宋代以前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西湖”,宋开始则以“东湖”指称。
袁桷《史景贤墓志铭》称:“维忠定以三公居东湖三十年,陪祠庆寿,秀骨山立。”[4]公元1107年史浩随其父史师仲迁居东钱湖下水村,在东钱湖居住有30余年,对此处可谓熟悉非常。在史浩现存诗词中,有《东钱湖游山》《雪夜骂鬼行舟》《次韵孙季和东湖二诗》《因见父老云东湖九百九十顷七十二溪水故有是作》《下水庵晓望偶题》《山间偶成》《江城子》(片帆初落甬勾东),描写和记叙了他眼中的东钱湖。
如《东钱湖游山》,这是一篇长篇叙事加抒情的山水旅游诗。全诗有533字,以诗人的行踪和视野为线索,展现了东钱湖及周边的风光。据《鄮峰真隐漫录》卷1标记,该诗写于 “庚申居下水”,即公元1140年,乃中青年时期的史浩游览东钱湖后所著。纵观全诗,诗人从“福泉山”写起,途径“下水村”、“上水村”、“象坎”、“韩岭”、“陶公山”、“霞屿寺”、“鳖山”、“徐堰王旧居”、“青山寺”、“藤奥口”,最后再回到下水,行程路长,显示了年轻人饱满充沛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
而本诗在结构安排上则类似于现代文的“总—分”结构,开头以一句话总括东钱湖山水景色:“尤佳致”,接下来步步道出其佳致所在。诗人说,四明大地有许多奇异风光、古迹,但多有荒芜,放眼望去好似只剩了茂密的植被树木。这其中用了一个“老”字,说明这些植被树木覆盖奇景、古迹已经良久,诗人不免惋惜。通过诗人的此次游访,这些景色得以重现于文字:福泉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山间隐有寺庙,独然于世外,与青松、清风、清泉为伴,幽静清闲;唯有一条崎岖的小路通往外界,即下水村,而这个村庄却也是人心古朴,村民们安身立命,知足常乐少有世俗的浮华。诗人的家就位于这个风物人情淳美的小村庄。家何所有?“两椽茅屋”。这种清幽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也培养了诗人的淡泊情怀,暗蕴着他清玄、隐世的气质品貌和精神追求。诗人迷恋着这片山水,尝“终日”看着这天地间的碧玉山峰,遐想无穷。有时乘兴而起便轻装出发,枯筇腊屐,沿着水流而行,自在游历。走在幽深静谧的乡间小道,攀附着青青的藤蔓,去往上水村。这条小道蜿蜒迢遥,旁侍烟霞笼被的青山,像是能一直通往西方清幽世界。等到了上水村诗人眼界大开,这里境地宽旷,似有灵气,能藏龙卧虎。再启程去往象坎的白云庵,这里山崖常青,乃修道的幽静去处,而附近的韩岭所住也是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渔樵人家,好似传说中桃花源里质朴的人们,与山水自然和谐地相处。诗人在此四顾,看到了延绵相接的陶公山、霞屿山;兀然立于湖水中央,有如鬼斧神工般的鳖山;还有那纵横贯注、奔腾不息的七十二条溪水,它们滋养了东钱湖丰饶的“鱼米”;以及环湖而建、牢若金石的六堰,有了它们,才有了湖上飞艇鸣榔的热闹的打渔场面。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然诗人游兴仍不止。于是又去了传说中徐偃王的隐居之所,感受古代仁士的风情。这里已是庙宇屹立,莲塘密布。诗人到时花开正盛,香飘十里,水中鳬鷖鸂鶒自在嬉戏,风光尤美。游完了此处,史浩又乘舟抵达青山寺,见到了赑屃高古的寺庙、松菊掩映的村祠。而村口立有碑文,颂赞了皇朝使君修建水利,利及子孙万代的功勋。徐偃王和李使君的故事,不仅切合“风物人情更淳美”之叹,也道出了东钱湖的历史底蕴,平添其人文气息。离开青山寺再往前行,道路变得艰难起来,“破雾穿云梯蹬滑”,但山水灵气愈高,高山上遍布庙宇道观。越是高深越是佛道去处,道士自在无俗物,禅老参透自淡然,诗人与道士论道,与佛老问佛,只笑世人看不透。
这首诗记录诗人的游踪不可谓不详实。通过这么一篇长诗,可以看出史浩的心境追求确如他自己所言“生赋鱼鸟之性”,向往山林闲适隐居生活,对俗世事务的寡淡。诗中又多有佛道踪影,这也反映出史浩观察世道、体悟人生的思想追求。尤诗末“鉴湖芜没多田畴,临平车马尤喧嚣”一句,几乎直白地道出了史浩注重修身养性,清淡名利的品行。有关他这一性格,还可参见其他诗词,如《山间偶成》:
乘兴蓝舆竟出关,故园重见一开颜。镜鸾莹彻冰中水,僧衲斓斑雪后山。已许梅花供胜赏,更邀酒子伴清闲。明朝未忍为归计,猿鹤方兹喜我还。
据《鄮峰真隐漫录》标记此诗写于“辛丑十二月一日”,即公元1181年底,为史浩老年游历后所作,结合“山间”、“故园”等词推断,诗中地点乃东钱湖。对比《东钱湖游山》彰显青年人精神勃发地游山玩水的性情,这首诗显露了老年人优哉游哉看山看水的情态,以及蕴含其中的 “隐士情怀”。此时的史浩应是居住在月湖,老年重返东钱湖,乡情美景令他喜笑颜开。冬天的东钱湖,湖水结成莹澈的冰凌,如同鸾镜一般明晰,山僧衲衣斓斑,与雪山相应衬,分外鲜明。诗人赏梅饮酒,好一番情致。“明朝未忍为归计,猿鹤方兹喜我还”,诗人于此处引“猿鹤”的典故,暗喻自己的归隐追求。以上两首诗歌所包蕴的山水审美体验,即包含史浩超脱的精神追求,又显示了史浩对景物的艺术提炼功底。
而《次韵孙季和东湖二诗》则主要侧重写景,在记录诗人游踪的同时,将东钱湖的风光描绘得十分优美,极具审美艺术性。
出郭乘清兴,扁舟一迅风。山光真黛比,水色与天同。宿鹭班班白,寒枫处处红。谁知吾胜概,名冠甬勾东。
水拭双鸾镜,山环六曲屏。云端迸朝日,木杪见疏星。梅坞春长在,柴门夜不扃。援琴谁写景,思得与君听。
这两篇诗意兴与景物浑融,给人一种晓畅通透感,情感色调是鲜艳而激扬的。第一篇,诗首即以“出郭乘清兴,扁舟一迅风”暗示了自己出游的心理状态,这句中的“迅”字具有明暗两层意思,明写行舟速度,暗指诗人自己的畅快的心理体验。在这么一种痛快晓畅的心情影响下,自然地色彩也跟着明媚了起来:黛色、蓝色、白色、红色,无一不是亮色系。诗人将这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勾描出一幅明丽的画面:东钱湖群山环绕,山色青葱欲滴;湖水波平如镜,与蔚蓝的天空相映衬着,远处宛若天水相连;沙头栖息着班班白鹭,湖畔点染片片红枫。于是诗人热情礼赞,东钱湖真吾甬东之胜概!自豪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第二篇,抓住湖山特色,从水明山环的大环境写起,然后打破时间界限,做进一步展扩:清晨朝阳从高高的山头升起,好像是从云中迸出来似的;而晚上天色净洁,树稍上挂着点点繁星。接着诗人着眼于人家,说梅坞这个地方不仅四季常春,风光绮丽,而且风情淳朴,夜不闭户。诗的结尾道,这样的美景、环境,谁不援琴而歌呢。作者与朋友,堪是山水知音啊。这两篇诗虽说是和诗,却做得毫不勉强应酬,把东钱湖的秋景写得真切、动人,展现了一位钟情于自然的诗人对风景细致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表现力。
史浩不仅用诗,还用词的艺术形式,勾画东钱湖风光,将主人公的心理气质和景物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空濛优雅、清淡恬静、悠闲自在的审美境界。《江城子》:
片帆初落甬勾东。碧湖空。满汀风。回首一川,银浪飐孤篷。且驾两椽烟雨里,凭曲槛,浥空蒙。
闲移拄杖上晴峰。莫匆匆。伴冥鸿。笑指家山,萍叶藕花中。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
前举诗中,言东钱湖,有“谁知吾胜概,名冠甬勾东”句,本词又曰“片帆初落甬勾东,碧湖空”,且又有“家山”一词,可知此词乃史浩游玩东钱湖后所作。
词上阕由湖景入手,通过“片帆”、“碧湖空”、“满汀风”勾画出了一种空旷开阔的山水环境。诗人张帆而来,驾椽以游,在东钱湖里兀自飘荡,银浪飐篷,凭槛稳坐,烟雨濛濛。下阕写舣舟登山。此时风雨已歇,天气转晴,诗人登高而眺,风光独好;随心而行,悠闲自在。“笑指”家山,视线里,故园山影,被大片的萍叶、荷花围绕着,那个美呀,真是从心底溢出,挂满了眼角眉梢。流连到脚力倦时,再登小艇归去,一路风平浪静,月色正朦胧。这首词读来自有一种平静淡定的气息。也许此行并不只有史浩一人,但词人却着力于刻画恬淡、镇定的氛围,用字用词皆注意符合这种意境,如“烟雨”、“晴峰”、“朦胧”、“空濛”、“孤篷”。尤其是“孤篷”这个意象。葛晓音教授在谈论“独往”和“虚舟”这两个概念时提到:独往和虚舟是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后内涵愈渐丰富。其理念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达,其含义最适合在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游赏的诗歌中发挥,故其意象化为山水诗意境的组成部分。[5]史浩在这首词中对“孤篷”这个意象的运用,除了构建山水词的自然意境,也有寓意他对闲适隐逸生涯的向往。而且这首词较之《次韵孙季和东湖二诗》单构建东钱湖的风光的画面感,又多了一层展现力度:影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气质,从而使得后人能够更明确地把握出史浩当时的旅游心情和心理状态,使得“游”这件事呈现出了人和景的双重画面,千百年前的“故”事显得更真实也更生动。
二、史浩之四明山景区山水诗词
四明山,又名句余山,它绵亘在宁波市的余姚市、鄞州区、奉化市、慈溪市,和绍兴市的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范围广大,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其中位于奉化溪口镇西北部的雪窦山,有“四明第一山”美誉,景区内有雪窦寺、雪窦瀑布、飞雪亭、妙高台等,史浩亦曾游览,并留有诗词。如《题雪窦飞雪亭》:
苍岷万仞起岩峦,悬瀑霏霏六月寒。波及下方俱润泽,人间须作六花看。
诗为题亭作,描写的是雪窦飞瀑,即千丈岩瀑布。瀑水从极高峻的山岩上飞奔而下,飘散的水珠和水汽使人在炎炎夏日顿感肌肤生凉,疑是霏霏冬雪普降人间。短短二十八字,诗人从触觉道出雪窦飞瀑珠水冰寒的特点,又以“万仞”“下方”“人间”诸词,状出瀑布之水天上来的声势,而“润泽”一语,分明蕴藏着诗人对瀑布之水流到“人间”滋润化育万物之功的赞美。在历代歌咏雪窦飞瀑的诗词中,史浩这首诗的情感包孕是极为深厚的。
再有《题雪窦妙峰亭》:
松篁一径曲通桥,直上危亭十里遥。但觉群生俱俯首,不知身已在云霄。
妙峰亭在妙高台,峰因台名。而妙高台之名又来自佛经。故此处是观景悟道的绝佳所在。诗人写道,在茂密的松竹林里沿着弯曲的小路前行,步过曲桥,远远望去,危亭矗立于妙峰之上。这“危”不是指亭子的破败,而是指所处地势之高。当登临之后,人在亭中,群生俱在下方,诗人瞬间拥有了一种超脱红尘的体验,原来自己置身云霄。
又《题雪窦随凫岩》:
纷纷飞雪堕青天,穷彻随凫信有源。
想得王乔之帝所,每来岩下涤潺湲。
随凫岩即徐凫岩,在雪窦寺西,宋人孙应时《随凫岩瀑布》云:“高山流水去沉沉,迸落长屏百仞深。暗有冲风起崖腹,散成飞雨到潭心。梯空直下知无计,攀木旁窥战不禁。好着孤亭巧相对,重来应得慰登临。”[6]对比史浩与孙应时二诗,不难见出徐凫岩瀑布空坠、潭深路险的奇景。而史浩诗更融入了徐凫岩为仙人之所的传说,诗人寻仙来游,便增添了几多浪漫的意趣。此外,还有《次韵潘德鄜山行即雪窦山》等,这些山水作品记录了史浩游玩雪窦寺及其周边景色,反映了他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悠闲心情,刻画、透露出他的生活和态度。
除了雪窦山,“四明九题”之景,也深深吸引了史浩。四明山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皆可透过石窗照射进洞内,故名。唐代有隐士谢遗尘隐居于四明山中,经其介绍,唐诗人陆龟蒙给四明山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棂子、鞠侯等九处各赋诗一首,题为《四明山九题诗》,后又有友人皮日休作九首诗应和,于是四明山的这些景观声名大振,此后唱和者不绝。皮陆的四名诗写得好,但他们实际上并未亲临四明山,而史浩则是亲身前往石窗等景观。他的《次韵郑郎中作四明谢遗尘九题走笔不工》组诗,虽是次韵之作,但可以看出他对这九处景观的熟悉,刻画得真切,如其中的《过云》:“苍苍廿里籍仙踪,出岫无心瑞霭浓。南北往来蹊径熟,故应环佩日相从。”
因为太过喜爱四明山,史浩终仕返乡后于月湖建“四明洞天”(即真隐观),其《真隐园铭》自道:“累石为山,引泉为池,取皮陆《四明山九咏》,仿佛其亭榭动植之形容。”全祖望《真隐观洞天古迹记》云:“忠定(史浩)尝登四明山,入雪窦,出杖锡,求所谓‘洞天’故址,不可得。至是,因光宗之书,累石为山,引泉为池,取皮陆《四明山九咏》,仿佛其亭榭动植之形容而肖之,于是观中遂有四明诸胜。”[7]仿四明山而建园林,借园林“以小观大”,卧游其间,其乐甚哉。建成后的月湖“四明洞天”,不仅作为史浩起居之用,也成了月湖上的一景,如陆游访史浩时就曾游历“四明洞天”,贤主嘉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总之,史浩喜爱家乡山水,他不仅徜徉游观其间,得到人生的快慰,而且在其所作的审美观照中,描绘、抉发、创造了家乡的美景,是宁波山水旅游文学史上有贡献的人物之一,给宁波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注释:
[1]美露:《南宋四明史氏》,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原画像册藏宁波市江东区档案局)。
[2]史浩:《真隐园铭》,《鄮峰真隐漫录》卷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葛晓音:《“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6]孙应时:《烛湖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4页。
(詹飘飘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