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94

[ 唐弋菱 文选 ]   

中国古典文学中三大女性爱情悲剧成因浅析

◇ 唐弋菱

  摘 要: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这三位不同时代阶层、性情各异、才貌兼修的中国文学女性典型,都有着凄美的爱情。封建礼法及家长制是导致三者爱情悲剧必然产生的核心原因;三位女性专情对象的性格缺陷是促发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三女性 爱情悲剧 成因分析
  
  悲剧就是将美与痛苦撕裂给人看。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这三位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性情各异、才貌兼修的中国文学女性典型,以她们凄美绝伦的爱情,驱动着笔者去探求她们悲剧爱情的成因。
  
  一、封建礼法及家长制是导致三者爱情悲剧必然产生的核心原因
  
  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这三位女性在爱情结局上惊人相似,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为爱殉情;杜十娘错眼识郎君“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林黛玉惊闻情郎婚讯,伤心病榻,泣血遗恨身亡。导致她们情灭爱亡,各自踏上死亡之途的,同有一位敌人,即封建礼法及家长制。
  刘兰芝,生活在汉末建安年间,平凡人家女子,嫁与焦仲卿后,因婆婆焦母不满而遭受虐待,无故被休遣,兰芝归家,其兄不满,逼其改嫁,最终使得兰芝无奈之下与焦仲卿约定“黄泉下相见”,双双为爱殉情。毁灭焦刘爱情的罪魁祸首是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代言人。焦母的恶意破坏,刘兄的逼妹改嫁,封建家长制的逼迫使得兰芝夫妻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以死抗争。
  杜十娘,生活在明代社会最底层的被凌辱的女性代表,误落风尘,成“司院教坊名姬”,七年后终于实现了赎身从良之梦,跳出苦海,嫁了李甲。但深受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熏陶的李甲,内心一直恐惧位居高官“素性方严”的老父李布政会闻讯“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李父布政大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李甲顾虑其父会碍于门第、伦理和封建社会礼法而排斥他娶风尘女子归家,这有辱门风家法和封建家族斯文,担心会被其父扫地出门,致使自己无法继承家产,因而最终在孙富唆使下终行卖妻谋财之下策,致使杜十娘抱着对爱情极度绝望之心抱箧投江自尽。虽说李父神龙不见首尾,但究其根源,李甲卖妻谋财其实就是为了讨好那代表封建礼法道德与家长制的父亲,投父所好,以谋私利。让李甲轻易把两年恩爱的妻子当商品出售的也正是封建门第礼法中那视女人为男人附属品的观念在作怪。因此,横亘在杜十娘与李甲之间最大的鸿沟就是封建体制。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王朝盛极而衰时代的一位官家小姐。幼时备受父母宠爱,父母早亡之后,寄居外祖母家,虽然蒙受贾母的百般怜爱,但寄人篱下的身份,终究会使善感的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自矜自重,小心戒备”,而“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与宝玉日久生情,两情相悦,从情理上讲本该是天作之合。虽说备受怜爱,但天性孤高反对科举与封建纲常的她绝不是贾母等封建家长代表们心目中的封建规范的标准媳妇。黛玉的叛逆冲击了封建宗法制度,父母早亡的家世,使她缺乏了强劲有力的家族后盾,没法给贾府带来婚姻上的最大利益,最终落得个“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的下场。
  
  二、刘、杜、林三位女性专情对象的性格缺陷是促发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焦仲卿——软弱反抗惹悲剧
  焦仲卿,刘兰芝的丈夫,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小府吏。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能与所爱的妻子誓约生死,甚至以殉情来见证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在反抗封建恶势力方面可谓坚定彻底。但仔细推究焦刘这场爱情悲剧的诸多细节,我们不能不承认,焦仲卿不彻底的反抗为这场爱情铺垫了悲情的底色,它是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第二成因。
  焦仲卿得知焦母要休遣兰芝,便为兰芝求情,遭到拒绝后即长跪伏地,启禀焦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反抗之心,言语之中可辨,只可惜并不彻底,在焦母“槌床便大怒”的断然拒绝下,懦弱的他没有再作努力,也只是“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即便回房面见妻子时“哽咽不能语”,焦仲卿也没有再跟焦母争取过让兰芝留下。焦仲卿的软弱随着兰芝的被休遣,揭开了悲情的序幕。刘兰芝被遣归家前夜,焦仲卿安慰她:“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事实上,刘兰芝被遣回家后,焦仲卿始终未做任何努力,只在兰芝再嫁才赶来相见,有诗为证:“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焦仲卿从没想过兰芝归家所面临的重重压力,只是一个人借口官差,躲进官府,避开焦母,拖延时间来回避问题,这样软弱的性格怎么斗得过强大的家长势力。设若焦仲卿在兰芝被遣前就始终如一地坚持留住兰芝,甚至跟焦母以死相逼,焦母就算再如何专横跋扈,也不可能漠视儿子性命。那么,焦刘双双殉情的悲剧也就无从说起了。
  (二)李甲——庸懦自私毁爱情
  李甲,官家浪荡公子,外表“忠厚志诚”,实为懦弱无主见。人本无才,平庸,依靠父亲“纳粟”而“援例做太学生”,“在京坐监”“游教坊司院”而初遇教坊名姬杜十娘,为其美色所迷。因他外形俊俏,品性温存,十娘有心从良托付终生,但这段爱情最终因李甲的庸懦自私遭到毁弃。李甲钟爱十娘不假,但他在为爱情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懦弱自私,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李甲个性软弱,明明内心“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十娘从良之意,却又偏要跟十娘“海誓山盟”“朝欢暮喜,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何其懦弱,何其虚伪,有爱不敢爱,只贪求鱼水之欢,却无意承担责任,何其自私。等到十娘步步为营,自我拯救,实现了久有的从良之志,问其未来打算时,平庸懦弱的李甲也只是“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一番无奈之言搪塞过去。李甲的庸懦自私在与十娘对比中尤其显得可耻:十娘一片真情,不弃不离,李甲却只考虑“老父拘于礼法”,对己“必加黜逐”,只图于己有利,毫不为十娘着想。十娘千辛万苦从良于他,李甲却以“资斧困竭”和担心自己“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继承家业”为患,只虑及个人利益而抛却两年恩爱,在孙富挑唆下以千两纹银将十娘作为商品出卖。十娘爱情幻灭,抱箧沉江,正是李甲庸懦自私所逼。
  (三)贾宝玉——天真独留情天恨
  贾宝玉,出身“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中长成。因受贾母骄纵,得以终日“内闱厮混”,既避免了沾染贾珍贾琏的诸多恶习,也较少受封建礼教制度浸染,形成了一派天真热情、执着理想的性格。宝玉的天真热情,一方面促使他率真表露出对“封建仕途经济”的鄙视,对宗教礼法的痛恨,对封建体制的叛逆;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因对现实认识不足而陷入了对封建家长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贾宝玉以他天真纯洁的心,对他所生活的女人王国充满着爱与热情,不谙世事的他对代表最高统治地位的贾母充满了幻想,他天真地以为只要他与黛玉两情相悦,对他百般宠爱与纵容的贾母肯定会赞同他与黛玉的婚事。他完全没有想到封建的婚姻是要听从父母之命,是取决于家庭利益的。宝玉一心追求的自由爱情,丝毫没有顾忌家族的利益,就在于他过于天真,没有看清贾府要求他用婚姻来维系与支撑它们贵族生活的必需,来巩固并壮大他们的家族的势力,以满足复兴贾府的愿望。宝玉“似傻如狂”的自然天真,也许可以帮他摆脱世间的一切俗套,摆脱封建思想和礼法的束缚,但绝对无法帮他实现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宝玉的天真给了黛玉肥皂泡般的美梦,但梦毕竟是梦,宝、黛之间,能有的也只是情天恨海空余泪罢了。
  
  (唐弋菱 广东省台山市鹏权中学 529200)

中国古典文学中三大女性爱情悲剧成因浅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