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43

[ 张凤娟 文选 ]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报恩与释怨思想

◇ 张凤娟

  摘 要:《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思想,不仅体现在以报恩为主题的小说中,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报恩也是结构故事的关键因素,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在许多不是报恩的主题和不以报恩结构故事的小说结尾部分,作者也对人物的报恩行为予以了特别的交代,显示出蒲松龄对报恩的重视。与恩德相对的是仇怨,蒲松龄主张大仇必报,小怨宜解。读懂了《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释怨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人情法则。
  关键词:报恩 释怨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人情法则
  
  什么是“恩”?《说文》中说“恩,惠也”,它的基本词义是指“好处,深厚的情谊”。与“恩”相对的是“怨”,《说文》中说“怨,恚也”,其基本词义是指“恨,怒”,深切的怨恨就是“仇”。人生在世,恩怨缠结,在《聊斋志异》故事中,就充溢着浓浓的报恩思想,也显示着蒲松龄的释怨主张。
  
  一
  
  聊斋中的“恩德”内容多样:有人对动物或人的放生救命之恩(如《西湖主》《八大王》《花姑子》《小翠》《庚娘》《王桂庵》);有解人于困厄的相助之恩(如《丁前溪》《宫梦弼》《褚生》《雷曹》《小梅》《纫针》);有人对物不以异类相视的友爱之情(如《酒友》《陆判》《王六郎》);有识英雄于贫贱的知己之恩(如《白于玉》《大力将军》《叶生》)等等。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的回报,就是报恩。
  《聊斋志异》中许多故事的主题就是报恩。《叶生》篇写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的叶生,得到县令丁乘鹤的赏识推荐,在科试中得了冠军,但此后仍是没能中举。抑郁而死后,叶生魂随知己,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力帮助恩人的儿子丁公子中举。后来,丁公子以孝廉礼厚葬叶生,并帮叶生的儿子说项,使其考中秀才,以报答叶生对自己的教育栽培之恩。《褚生》中,褚生感激同学陈生资助学费,死后将自己的魂魄附在陈生身体上,帮助他乡试中举;感激老师吕老先生的慈爱帮助,就设法投生为吕老先生的儿子作为报答。《丁前溪》中,丁前溪外出遇雨宿于杨家受到热情食宿招待,在杨家有难时,他送给杨家大量的粮食布匹。《大力将军》中,乞丐吴六一受到查伊璜的尊重,听从查的劝告从军得了军功后,不忘查伊璜的恩情,事查伊璜如父,更以一半家产送给恩人。《雷曹》中,天庭雷神感激乐云鹤在自己饥饿时慷慨施饭的恩情,在乐云鹤临陷覆舟之难时救了乐云鹤一命。夏平子为感激乐云鹤对其家小的周济之恩,投生为乐云鹤之子。《小梅》中,因王慕贞曾救过一个重情狐媪的情人的儿子,狐媪便让女儿小梅来报答他。狐女小梅在王的妻子死后,为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又在王慕贞染瘟疫死后,挺身而出,同妄想夺其家产的流氓无赖据理力争,用智慧保全了王慕贞的后代和家产。
  在很多爱情故事中,“报恩”是结构故事的关键因素,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猪婆龙不忘陈生的敷药放生之恩,嫁女儿给陈生作妻子(《西湖主》),女鬼宦娘感激温如春对自己的钟情,就设法促成温如春与良工的美满婚姻(《宦娘》)。而《小翠》《花姑子》中的人物的报恩行为,与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更难解难分。小翠之母因受过王太常无意间的庇护之恩,遂令女儿小翠嫁给王太常的痴傻儿子元丰为妻,小翠于嬉戏憨跳间帮王家除掉了对头,避免了灾难,还治好了元丰的痴呆。后又为回报元丰的痴情,月缺复圆,在安排好元丰再娶后悄然离开(《小翠》)。花姑子的父亲在华山被猎人捕获,为仗义豪侠的安幼舆所救,花姑子感念其恩,不但相救安生于危难中,更爱上了他,后来甚至为了救安生,她与父亲甘愿毁弃自己的道行(《花姑子》)。在这些异类女性报恩的故事中,她们与人世男子间并不仅仅只有“恩”,在完成报恩举措的过程中,情愫也同时在滋生。
  报恩思想不仅表现在报恩主题和人物行为动机上,在许多不是以报恩为主题和许多不是以报恩行为结构故事的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也对人物的报恩行为予以了特别的交代。
  《白于玉》是“慕仙”的主题,但篇末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吴青庵对葛太史知遇之情和太史女养子之恩的报答。《宫梦弼》和《胡四娘》的主题都是批判世态炎凉,在《宫梦弼》后半部分很详细地描写了富贵发达后的柳和如何报答在他困厄时救助过他的刘媪,《胡四娘》结尾处,特别写到四娘夫妇对在他们贫贱时不以势利之眼相待的三娘母女的报答。《庚娘》《王桂庵》中的女主人公都有死而复生的经历,在两篇的末尾,两个男主人公都登门拜见救命恩人,并与之形成亲戚般的关系。《王六郎》《司文郎》结尾,已经有了一定权力的鬼神对还在贫贱中的朋友的报答是帮他们解除现实的困境。《纫针》《薛慰娘》等篇末,写得到别人恩惠的人把恩人的恩情又回报在了恩人的后代身上。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情节可谓比比皆是,这是因为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个心地善良,极重感情,充满感恩之情的人。从某种角度看,写作《聊斋志异》本身,就是被作者当做了一种报答知己的手段。我们看到,凡是对蒲松龄有知遇之恩的人,几乎都被他写进了《聊斋志异》当中。他在《折狱》的“异史氏曰”中表露对早年赏识自己的知县费祎祉的感激。在《胭脂》中高度评价自己的恩师施愚山,等等。可以说,蒲松龄用一个书生特有的方式让自己的恩人得到了“不朽”。
  
  二
  
  与恩德相对的是仇怨。蒲松龄主张大仇必报,小怨宜解。
  蒲松龄是一位对苦难百姓怀有深切同情的伟大作家,他痛恨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恶人横行,痛恨黑暗势力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在《聊斋志异》中不仅揭露了封建官吏对人民的欺凌、压榨、残害,更着力表现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抗争、惩治、复仇,并且都安排成了大仇得报,坏人受惩的结局(如向杲《商三官》《向杲》《侠女》《田七郎》《庚娘》等篇)。
  与主张大仇必报不同,对于人世间的小怨,作者不主张睚眦必报,而希望主动释怨甚至以德报怨。在蒲松龄应友人之邀写作的《为人要则》里,包括了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戒戏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修身养心之道。释怨,就是修身养心的一条途径。怨因何而起?蒲松龄认为“怨”都是产生在有关联的亲里故旧之间,是一些鹅鸭之争,睚眦之恨。当“怨”产生时,应当多想己之不是处,多念对方曾经的好处和彼此的亲情。并认为小怨不释则仇会更深,应采取和善的态度主动释怨,化解双方的矛盾。与充溢全书的报恩故事相比,写到释怨内容的篇目要少得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重恩轻怨的思想。
  人常说要恩怨分明,如果恩怨分处在不同的对象上却也好办,但对那些既有恩于自己,又有过于自己的人,做到恩怨分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记住对方的恩德,不计较对方的过错,甚至以德报怨,是《聊斋志异》中人物的优秀品德,也可以说是蒲松龄的人生道德追求。《青凤》中,青凤的叔父对她有养育之恩,也有百般阻挠破坏她与耿生爱情的过错,曾对她“诃垢万端”,但当青凤从孝儿口中得知叔父蒙难之后,恳求耿生救叔父。叔父得救后,她还求耿生假以楼宅。她念念不忘“妾少孤,依叔成立”,要对叔父“得以申返哺之恩”,对叔父严厉的家教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昔虽获罪,乃家范应尔”。青凤因知情明理、大度释怨而更加可爱可敬。而耿去病也因能不记恨旧恶,对夺其所爱、不能理解他的叔父能有难相助,化敌为亲,而显得宽容大度,形象完美。《阿纤》中的阿纤不仅不记恨嫌恶她是异类而逼迫她出走的三郎兄长,还体谅兄长家的难处,接过公婆自养,并时常接济兄家。连丈夫三郎都感慨:“你可称得上是不念旧恶的了!”阿纤回答说:“他赶走我,是出于对自己弟弟的爱护。况且如果没有兄长,我和你又怎么会结缘呢?”阿纤和青凤一样,通情达理,记恩忘怨,宽容善良。
  报恩容易,释怨很难。《宫梦弼》故事后半部分,用了很多的笔墨写柳和富贵后的快意恩仇。对刘媪的报恩可谓痛快淋漓,不遗余力。但对当年将自己不管死活拒之门外的岳父母黄姓夫妇,做到怨消恨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他问刘媪:“黄家老畜产尚在否?”“今欲得而寝处之”,他仇恨难消,捶胸顿足,全然不念翁婿之情,也没顾及妻子的感受。虽然最后也给了黄家夫妇财物,但仍然要讽刺挖苦一番。《长亭》中,石太璞与狐叟一对翁婿,一个趁人之危,一个过河拆桥,二人恩怨最终也没有化解,使得夹在二人仇怨中间的长亭极度痛苦。《水莽草》中祝生贪恋美色,喝了害人以求替代的女鬼寇三娘端给的水莽草茶水而死,寇三娘的父亲因希望女儿投生而不愿救祝生。祝生死后,竟然将已经投胎的寇三娘强捉来作为妻子,算是报了一箭之仇。二人成亲后,寇氏夫妇来看女儿,并为祝家送来佣人、金粟帛酒,还为祝家盖了厦屋。但祝生一不拜岳父,二受礼却不还礼,“终未尝至翁家”,不认寇翁为亲家。这三个心胸狭隘,识见低下的男性,自己对岳家怨恨难消,也让自己妻子的心理备受折磨。他们的形象与阿纤、青凤相比,实在是要渺小许多。
  历史上韩信曾遭胯下之辱,当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不仅没有报复当年羞辱他的那个少年,还让他当了官,显示了一个强者的心胸和风范。自己强大,才有释怨的可能。强者的主动释怨,或“以直报怨”或“以德报怨”都是值得提倡赞扬的行为。《梅女》中,梅女还魂为展孝廉女后嫁给了封云亭,展孝廉就把封云亭招赘在家里。虽说是供给丰备,但封云亭毕竟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被人瞧不起,郎舅、翁婿间隐藏着矛盾。梅女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她劝丈夫要趁还没有撕破脸,赶快离开岳家。展家不同意,“父兄尽怒,不给舆马”,梅女毅然自己拿出陪嫁的钱财赁了车马回了封家。“后展招令归宁,女固辞不往。后封举孝廉,始通庆好。”因为梅女知道,矛盾的根源在于丈夫贫穷。封云亭中举之后,翁婿之间门户相当,怨恨自然消解。《张鸿渐》中,张鸿渐当年在逃亡过程中,情急之下杀死了某甲,只好再次逃亡。多年后,张鸿渐的儿子中举富贵了,某甲的父亲才“祸心不敢复萌”。而张鸿渐也采取了主动和好的姿态,优厚地对待某甲的父亲,又历述当年情状,最终使甲父感愧,遂相交好。《仇大娘》故事颇具有寓言性,邻人魏氏发现,自己十余年多次陷害仇大娘家,结果都是“祸之而益福之”,自己也后悔,加上仇家变富,就想着巴结仇家。谁知,每次巴结都反而给仇家带来祸患。仇大娘家只好对来巴结的魏氏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后来魏氏年老贫困,成了乞丐,仇家以德报怨,常常拿布粟周济魏氏。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把中国人做人的人情法则概括为“回报”,他说:“在中国人看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恩不报固然是小人,有仇不报亦非君子。不过,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之重视报恩,又甚于报仇。一个人如果忘恩负义,便‘不是东西’;如果恩将仇报,更是‘丧尽天良’。但是,如果报恩的程度大大超过施恩,则会受到舆论的一致赞扬。无论怎样加倍地回报,都不会视为过分,甚至干脆就公开宣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时还说,中国文化对于仇恨的回报则有一定的限制,即使报仇也应当考虑仇的大小、报的分量,还要考虑双方的地位和力量的对比。尤其是对于那种无意得罪、或轻度伤害则主张“冤家以解不宜结”。《聊斋志异》中关于恩怨的处理,体现了生活在民间的下层知识分子蒲松龄的恩怨观,它与儒家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道家提倡的“以德报怨”的思想是相符的。读懂了《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释怨的故事,也就懂得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情法则。
  
  参考文献:
  [1]路大荒编.蒲松龄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吕扬.聊斋人物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J].《聊斋志异》研究,2004,(4).
  
  (张凤娟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系 255100)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报恩与释怨思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