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80

  

从电影《少女小渔》看背景音响的作用

◇ 王 佳

  摘 要:张艾嘉是著名的女性导演,她执导的电影善用背景音响来描述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1995年由她执导的电影《少女小渔》在第四十届亚太影展上荣获五项大奖,其中一项即是最佳音响奖。本文以《少女小渔》为例,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背景音响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 张艾嘉 《少女小渔》 背景音响
  
  《少女小渔》是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后由她本人和张艾嘉导演合作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移民的故事:一位叫小渔的平凡少女随男友江伟出国,为了能让自己深爱的男友得到绿卡而不得不和老外马里奥假结婚,从而引发了小渔、江伟、马里奥、瑞塔(马里奥前妻)四人微妙的心理和感情变化。
  许多大家所熟知的文艺片往往是通过对白来刻画人物心理变化,完成情节表述,有时甚至运用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引导观众的情绪。然而,有的影片恰恰是运用极少的对话,却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这种共鸣的产生通常是因为恰当地运用了背景音响。1995年上映的《少女小渔》在亚太影展上曾获得五项大奖,其中一项就是最佳音响奖。导演张艾嘉独具匠心地通过背景音响来描述故事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该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以下就影片《少女小渔》中的背景音响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通过背景音响渲染人物情绪,引导观众产生共鸣
  
  影片开篇便是行驶的火车声和远处的海鸥叫声,配上悠扬缓慢的竹笛吹奏声,让人联想到长途跋涉、背井离乡的情景,于是思乡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如果观众也曾经在陌生的地方打拼,此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接下来便是女主角小渔在地下车衣厂里赶工的场景,此时背景配乐中混杂了缝纫机声、烫衣熨斗的蒸汽声和猫咪叫声,自然地体现了嘈杂的工作环境。这就是主人公小渔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主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背景音乐没有就这样停止,反而悄悄地进入了钢琴伴奏的主旋律。音乐由弱到强,质朴中带有辛酸的感动,让人感觉到生存在这乏味的工厂里的艰辛,为像小渔这种生存在陌生大城市底层的同胞们感到辛酸。
  小渔为得到绿卡而与美国人马里奥假结婚,又为了欺骗移民局而住进他家。没多久,常年在外旅行演出的马里奥前妻瑞塔突然到访,看见年轻漂亮的小渔之后,情绪很激动,争吵一触即发。可是,导演并没有直接拍摄他们争吵的场面,而是有意给了灶台上烧的正开的水壶一个特写,水壶哨子的响声伴随着水蒸气的喷发非常直观地表明了三人之间紧绷的矛盾关系,长时间的哨声形象地将三人的“战争”推向了白热化。导演此时没有拍摄争吵的场面,而是拍摄了静静坐着的小渔,并将吵闹声和哨子声作为背景音响,表现出了小渔的默默忍受。这种背景音响使得观众深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运用背景音响来刻画人物心理
  
  马里奥和小渔结婚后,他再次来到赌场的门口却没有进去。他徘徊,踌躇,意志力和诱惑力产生对抗,最后马里奥以一种“避开的步伐”离开了。在他的眼神中良知战胜了所有的诱惑,对于像他这样的颓废型惯性赌徒来说抗拒赌博的恶习可谓是奇迹。实际上,此处交代的故事情节只是简单直白的心理描写,但导演却在此处加进了片头旋律,并且寓于舒缓而平静的钢琴演奏。钢琴纯净的敲击声仿佛在敲打这颗颓废年迈的心。声响直指人心,发人深省,恰到好处地加持了演员的演技,反映出马里奥是真心想要戒掉赌博的坏习惯。
  通过钢琴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片中另有让人记忆深刻之处。有一天,小渔和其他华人女工在车衣厂里赶工,收音机里传来华语电台播放的歌曲,正是当年歌坛新人刘若英(小渔的饰演者)的歌曲《决定》。导演凭借着一位带着小孩的年长女工之口唱出了歌曲中的辛酸和苦闷,使得这首本来就伤感的歌曲更具感染力。其实,导演是要通过这首歌道出整部影片的真谛,即主人公小渔的内心世界。同时,借这首歌反应出那个年代里去美国移民的华人女性的思想情感,这首歌的运用恰如其分地升华了整部影片的意义。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词都像在诉说年少不经事的你我:“其实我根本没有看仔细,对感情一点也没有看清,只是从来不曾怀疑而来到这里,早已给你全部的心,能不能够把一切证明,你真的明白何谓真心?也许你并不是我唯一的伴侣啊,虽然曾经最需要你给我鼓励,相信你对我付出的是真心真意,我不会我不曾更不可能忘记,希望你,别再把我紧握在你的手里啊,我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呼吸,你知道这里的天空是如此美丽,就让我自己做些决定。”[1]伴随着歌声,小渔的感触与其他工友产生了共鸣,渐渐地便感染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小渔、工友、观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影片的精髓就这样通过歌曲《决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描写小渔一天辛苦劳作的场景中,张艾嘉导演的镜头对准的是纽约的都市夜景,但这样的繁华世界丝毫不能让小渔有所期待。此时,苍凉无力的竹笛演奏让观众感受到小渔的心理世界。这演奏与片头感人至深的竹笛演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演奏者好像故意缺失情感的投入,仅仅为了吹奏而吹奏,听者只能用乏味来形容这种演奏,但这却应和了小渔的心理:为了在纽约生活而在纽约生活。回想当年为男友而出国的那份激动心情,现在看来却很懵懂。正是因为导演对音乐的恰当把握使得同样的乐器及同样的旋律产生了不同的反响,从而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小渔顺利拿到绿卡之后,来到江伟的家中,江伟向小渔表明心意希望她马上搬回自己身边住。此片段中琴键轻轻的一下下的敲击声连成的主旋律一点点地描绘着小渔的思想活动。江伟越是祈求小渔回到他的身边,这小心翼翼的敲打声就越清晰,仿佛很像是在问江伟:“你是真的爱我吗?从不欺骗?你相信我吗?我能相信你吗?”琴声清而脆,小渔扑朔迷离的眼神又仿佛在问自己的心:“是听从江伟的话继续回到他的身边为他而活,还是听从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选择的空间?”这种复杂而凌乱的心思没有任何言语的表达,只通过背景声响来呈现。可见,在电影中运用背景音响可以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运用背景音响交代故事情节
  
  在小渔与年过半百的马里奥去教堂结婚的片段中,导演以远处教堂钟声作为铺垫,结婚进行曲从两人的第一次碰面开始响起。整个结婚过程除了马里奥与小渔各自的自我称呼介绍之外没有更多的对白。此时,导演仅用一支幽默欢快的爵士钢琴演奏来陈述结婚过程可谓是别具匠心。众所周知,结婚进行曲应是庄重缓慢的,表示人们对婚礼的尊重和重视。导演将钢琴作为演奏的乐器是刻意要说明这是西方的婚礼,而花哨的爵士演奏法既代表着美国的本土音乐又仿佛是在讽刺这场婚礼的滑稽可笑。
  小渔与马里奥结婚后,由于美国移民局的官员会隔三差五地到马里奥家里调查他俩的婚后生活,小渔不得不搬去马里奥家住。就在小渔已经习惯了住在马里奥家的时候,竹笛主旋律再次响起,但旋律吹奏得断断续续,暗示了她和江伟两个人已经渐行渐远的生活。
  以上可见,背景音响在《少女小渔》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影片贯穿首尾的是同一支具有浓厚中国音乐元素的主旋律。但导演张艾嘉对该旋律的演奏乐器作了严格的区分。她总是把竹笛演奏的背景音乐配给小渔,而把钢琴演奏的背景音乐配给马里奥。也许头一次观看该影片,并不会留意背景音响中配乐乐器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却很值得考究。其实,两种乐器既代表着中美文化的差异又代表着两个民族的不同。导演是特意将配乐的乐器区别开来,从而凸显出中西方社会的差异。
  “音乐是最早进入电影的一门艺术,对于情绪的渲染、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表现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电影音乐对一部影片艺术风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谭盾认为中国音乐要回归儒释道,音乐本身就传承各种文化。”[2]该影片中抓住移民话题,描写小渔内心的彷徨、疑问和压抑已久的呐喊,表现她无从发泄,只有累到睡着了的无奈。影片中的背景音响恰如其分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1]张艾嘉:《少女小渔》,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5年版。
  [2]田亚梅:《浅析电影〈夜宴〉音乐的凄凉无痕》,电影评价,2008年,第21期。
  
  (王佳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330046)

从电影《少女小渔》看背景音响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