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45

[ 汪文秋 文选 ]   

论李洱小说《你在哪》中两类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

◇ 汪文秋

  摘 要:李洱总是自觉地将自己的写作放在历史与社会的高度,以此来审视人类生存的迷茫和艰辛。他敏锐地捕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强势群体性格中的懦弱和自私,捕捉弱势群体行为上的荒唐和放荡,最后用幽默的叙述手法和荒诞的故事情节将这些人联系起来,营造一种夸张的故事氛围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小说《你在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李洱 《你在哪》 强势群体 弱势群体
  
  纵观李洱的小说,从早期的《导师死了》、《午后的诗学》、《遗忘》到《现场》,知识分子在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下的生活,一直是其叙述的主题。李洱曾说:“我一直关注知识分子的生活,一直想用小说的方式探究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探究个人存在的意义。”作品《你在哪》中,男婴口中与母亲关系甚密的哲学家,便是他有关知识分子的叙述。作者将哲学家猥琐、可笑、自取其辱的滑稽性格举止,将他丑陋的外表和心灵完全暴露在读者面前。
  “他年过半百了,但是因为染了发,镶了牙,所以看上去还很年轻。他经常在我们家的房前走过来踱过去,就像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的狗。他手中时常举着一束玫瑰花”。显然,作者就是要瓦解和颠覆日常道德规范下知识分子的崇高性,并进行彻底的讽刺。当哲学家手捧玫瑰站在门口如一只狗似的转来转去并进而同婴孩的母亲躺在沙发上做爱时,便显示出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彻底妥协以及作为拥有社会上层地位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人类最基本的性欲问题时流露的热衷和追求,刻画出知识分子群体内心的原始渴望。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人类早已摆脱最低级的生存要求而进一步追求精神文化的高层理想时,以作品中哲学家为代表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却还沉浸在性欲的快感中无法自拔。作者尖锐地深入社会,将一群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的现状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是不难看出,作者在对知识分子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也对他们抱有极大的忧虑,他笔下的知识分子立场显得单薄且边缘化,透露着作者的绝望和无奈。反映在作品中便是男婴对哲学家做爱能力的描述。“在和她做过爱的所有男人当中,我就对这个抱有好感。为什么呢?因为他用棍子捅我们的时间最短,捅两下就不捅了;用肚子压我们的时候,他的力气也最小。”这种通过对比所揭示的呈现在知识分子身上的性无能,隐喻着知识分子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哀和失败,哲学家们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在其他群体面前颜面尽失,但是却博得母体内婴孩的好感,这种极大的讽刺是对于知识分子最致命的打击。
  对人的隐秘欲望和无能心理,作家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曾说过,他对于知识分子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无力性。他们可能会比别人过的优越一点,房子好一点,职称高一点,但内心的那种无力性时刻缠绕着他们,有如灵魂附体。
  哲学家的意外车祸死亡,是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和他个人存在的天大讽刺。他将要演讲的课题是“我们如何学会生?我们如何学会死”,在这里和他的死亡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写到:人和动物不一样,人知道自己将来会死,动物却不知道。”但是最终这位聪明的哲学家却没有预知到自己的死亡。这段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悖谬,揭示出眼下知识分子的生活实际上正是以喜剧的方式表现了悲剧。在张扬物质与欲望的现代消费时代,知识分子的神圣性正在世俗生活中逐渐消解,作为精英的特征渐渐模糊。一方面他们在拼命追求低级趣味,却常常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更无法预知自身的死亡,却总是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将可笑可怜的姿态展现在别人面前。
  哲学家的最终死亡正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现状的逃逸和解脱,是作者对社会强势力量的一种弱化和瓦解。而与这种强势力量所对立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作者的笔下却又呈现出勃勃生机。他们对于生存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他们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随心所欲的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事物。作者用夸张和荒诞的笔调来叙述这一群体,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了其内在蕴含的强大力量。这种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便是作品中哲学家的情人,怀有一对双胞胎的年轻女子。
  “那天下午,她从高速公路上回来之后,就不停地抽烟,然后站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然后就携带着我们来到了医院”。在打胎的过程中,医生却告诉她:“这种手术你做的太频繁了,你那里已经快乱套了。如果再拿掉一次,局面可能会不可收拾。”短短的几句描写,一位历经沧桑遭遇多次堕胎手术的风尘女郎形象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她镇定自若,对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出门要化妆,频繁做堕胎手术,坦然应对之后的药物流产。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还能享尽物质世界的繁华,她都会坦然地活下去。虽然有时会感到生存方面的不安或莫名的威胁,但却不会惊慌失措。在这里,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已经开始被欲望化生存所代替,被不屈不挠的野草精神所占据。作品中写到:“这个哲学家没死的时候,我们的日子还好过一点。主要是没有那么多人来捅我们,来压我们。他一死,我们就不断地被捅被压了。”糜烂堕落的生活方式,是她为自己的选择,对感情的不屑,对男人的不屑,导致她用麻木的态度来面对荒诞的人生,她在众多男人当中游刃有余,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去想未来如何。
  作品中有两处描写值得注意。一是这位年轻的母亲去医院排队做流产手术时肚中的男婴被其他境遇相同的婴孩告知的一段话:“他说,在这么多的哥儿们里边,你算是比较走运的,因为你有父亲,剩下的这些可都是无父之人。”作者所描绘的“集体无父”状态实际上正是反映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陷落和衰败,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强势群体对自身所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推卸和缄默。与此同时,作者又描写了下层弱势群体对此行为产生的态度,作品中写到:“他们每次做爱,她都把双手枕在脑后,嘴里嚼着泡泡糖,眼睛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只蜘蛛。”当强势群体丧失了他们的自信,失去了周身的光芒后,弱势者便对他们进行夸张的奚落和无视,并对自身所受的压抑处境进行不动声色的抗争。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内在原始生存力量进行极大的渲染和夸张,相对于强势力量的群体逃逸,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凌辱和欺压的弱势者们却信心十足地充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在作品接下来叙述的婴孩买卖中,达到了极致。
  当作为强势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呈现“无根性”的萎靡精神状态,当他们退缩到幕后冷眼旁观下层弱势者的挣扎和呐喊,当他们放弃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导致一批婴孩失去了他们的父亲无法生存时,本应受到同情和保护的弱势群体在这一刻选择了承担,选择了与大众主流共同导演了一出买卖婴儿的丑剧:对未出世的婴儿进行体能测试后,通过吸收母亲服用的大量药片,逐渐将他们变异成“一些侏儒,一些长着三条腿的怪人,一些没有眼睛和鼻子的小动物”。然后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卖给马戏团当小丑。荒诞的行为背后是他们在谋求属于自己的个人最大利益,而从不去考虑利益是否正当化,合法化。这一结果的产生正是社会的悲剧。如果说作品中的畸形人是社会强弱群体之间不断对抗,不断碰撞所导致的产物,那么作品的结尾当女婴死在母体,男婴尚在母体挣扎着不愿降临人世时,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于现时社会的深层焦虑。
  作家的思想是深刻的,他用极其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写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以及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强势力量在世纪之交所呈现的种种病态和丑恶。当这股强势的精英力量在不断衰竭不断低迷时,被忽视的社会底层弱势者们却用自己最放肆最荒诞的行为向整个社会高声呐喊。这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一位有责任的作家,李洱对于社会群体生存状态的表象穿透是具有相当的精神力度的。因此作品《你在哪》既是对知识分子群体良知和胆识的呼唤,也是对整个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参考文献:
  [1]丛琳.情感的悬浮与精神的变迁——李洱知识分子小说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2]李洱.探究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J].作家,2007,(1).
  [3]施战军.被动语态的“知识分子”——李洱小说的一个向度[J].山花,2005,(8).
  [4]王宏图.李洱论[J].文艺争鸣,2009,(4).
  [5]魏天真.李洱小说的“复杂性”及其意义[J].小说评论,2006,(4).
  (汪文秋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论李洱小说《你在哪》中两类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