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23

  

文笔清俊韵味长

◇ 傅 伟

  牛希济,临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峤兄子。遭遇乱世,流寓巴蜀,投靠牛峤。仕蜀任起居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后人称牛学士。
  牛希济是唐末五代的古文高手,时人称其“文学繁赡,超于时辈”[1],“以诗辞擅名” [2]。赵崇祚《花间集》录有牛希济词十一首。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录有牛希济词十四首。
  牛希济词作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风格独特,意境优美,自有其可取之处。
  
  一、超凡脱俗的咏仙词
  
  牛希济的咏仙词主要是七首《临江仙》。《临江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原多咏水仙。五代词人用此调为题,多由仙事转入艳情。牛希济的这七首《临江仙》所咏的均为神人仙事,但由于词人构思巧妙,用词清丽,情调隽秀,意境优美,虽然让人觉得仙气满篇,但不落俗套,显示出独具匠心,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
  如《临江仙》其一:
  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这首词咏巫山神女与楚王幽会的浪漫故事。但作者能创新立意,避开人们津津乐道的云雨情事的窠臼,着重渲染神女与楚王梦会后的孤寂愁苦的心情:“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表现出词人对多情神女的无限同情。感情真挚,想象丰富,同时在层层仙气中寄托了自己的凭吊之意,亡国之感。结句“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妙在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弯弯的月亮斜斜地映照着江面,江波摇曵着玲珑的月影,远征的帆船正在起航,晨雾中远处飘来阵阵悠扬的钟声。这幅画面为作品开拓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显得既蕴藉又空灵。
  又如《临江仙》其四:
  江绕黄陵春庙闲,娇莺独语关关。满庭重叠绿苔斑。阴云无事,四散自归山。
  箫鼓声稀香炉冷,月娥敛尽弯环。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判死为红颜。
  这首词咏舜之二妃。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相传尧之二女,娥皇与女英,嫁给了帝舜,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世称二妃,又称“湘夫人”。帝舜死后,二妃悲痛不已,泪洒湘江竹子,竹子变成了“斑竹”。这个感情真挚,哀怨动人的故事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牛希济的这首词虽然也咏这个故事,但不是就事论事,人云亦云,而是能不落窠臼,独辟意境:“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判死为红颜”。人人都说,神女多情胜于人间凡人,其实,人间的多情男女,为了自己的红颜知已,同样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此情此意,可谓是语浅而情深,语拙而情真,令人过目不忘,感动不已。
  又如《临江仙》其七:
  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这是一首咏君山的词。描绘洞庭湖秋夜景色,表现词人对仙境的向往。这可能是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心情的流露。整首词想象丰富,虚实相间。上片描绘湖面壮阔:君山一点,一动一静,一大一小,相映成趣。人间仙境,令人神往。下片再用大笔渲染:平湖万里,橘林霜红,星辰月影,一片秋色。如此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更妙的是,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以虚笔写出君山罗浮仙道相连,更增添了作品神秘虚幻的色彩。
  这首词想象奇特,境界阔大,意境深远,颇有唐诗遗韵。这在充满妖艳风、脂粉气的《花间集》中,可谓是超凡脱俗,空谷足音。古人称之为“诗人之词”,是有道理的。
  
  二、清幽哀愁的闺怨词
  
  牛希济流传下来的闺怨词有两首,一首《酒泉子》,一首《中兴乐》。可以说,这两首闺怨词都写得情真意切,哀怨动人。
  如《酒泉子》:
  枕转簟凉,清晓远钟残梦。月光斜,帘影动,旧炉香。
  梦中说尽相思事,纤手匀双泪。去年书,今日意,断人肠。
  这首词抒写闺妇梦后的相思之情。作者采用层层渲染的艺术手法,把主人公放置在一个无限伤感的艺术环境之中:皎洁的月光从窗户里照射进来,窗帘的影子在秋风中摇曳,闺房里飘荡着香炉的熏香,远处传来了悠扬的拂晓的钟声,惊醒了主人公美好的相思之梦,头枕凉席,辗转无眠,两眼泪盈,无限相思,去年今日,离愁断肠。“梦中说尽相思事,纤手匀双泪”。一个“尽”字,一个“匀”字,两句词境界全出。诵读此词,其情其景,如在目前,如临其境。令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又如《中兴乐》: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轻飞。红蕊凋来,醉梦还稀。
  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东风寂寞,恨郎抛掷,泪湿罗衣。
  这首词上下片都采用先景后情的构思手法。上片先描绘出一个伤感的暮春景色:池塘草绿,柳絮飘飞,红花凋零,碧水映晖。在这个充满伤春的背景上,引出了充满离愁别绪的闺妇:借酒浇愁愁更愁。“红蕊凋来”,既写花,更写人,一笔两写,语意双关,意味深长。下片则描绘出了一个更为伤感的画面:“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群雁归来,爱人不归,雁尚会归,人何以堪。一个“空”字写出了闺妇无限的相思和无尽的失望。一个“垂”字写出了闺妇终日孤寂无依的悲苦心境。最后三句,直抒胸臆,一个“恨”字,表现出闺妇所爱之深,一个“湿”字表现出闺妇所怨之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感人,字里行间满是怨情。
  
  三、凄婉动人的离别词
  
  离别词是中国古代词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希济流传的词作中共有三首离别词。一首《谒金门》(秋已暮),两首《生查子》。但在这三首离别词中,写得最典型的还是两首《生查子》,这两首词构思精巧,感情凄恻,词意蕴藉。
  先请看《生查子》其一: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离别词中的千古绝唱。上片写景,但景中含情;下片言情,但情中有景。声韵和缓,情调凄婉,情景交融,一片神行,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点染法描绘男女主人公别时景象:远处的春山笼罩在雾霭之中,淡淡的天幕只有几颗小星在闪烁,天边的月亮在清冷的早晨显得特别凄惨。然后,在这清冷孤寂的背景中,上演了男女恋人生离死别的感人一幕:两人泪眼汪汪,感情缠绵悱恻,一步一回头,说不完的离别,道不完的离情。最后逼出神来之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造语自然之极,构思新奇之至。全用比兴,人与物已经浑然一体:一想到爱人就会怜及天下之芳草,一看到天下之芳草就会想到所爱之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与景的双向引发,生生不已。不愧为是一首善于言情的名篇佳作。
  又如《生查子》其四:
  轻轻制舞衣,小小裁歌扇。三月柳浓时,又向津亭见。
  垂泪送行人,湿破红妆面。玉指袖中弹,一曲清商怨。
  这首《生查子》虽然没有上一首那么著名,但也自有其可取之处。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咏歌伎之词。作者运用先抑后扬之艺术手法,描绘一位过着歌舞升平的歌伎舞女,在春暖柳绿时节,却要与整日耳鬓厮磨的爱人离别了,怎能不伤心,怎能不痛苦。“垂泪送行人,湿破红妆面”。用“垂泪”、“湿破”来表现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含蓄有致。结句宕开一笔,用弹奏一首哀怨的曲子来倾诉自己的衷情,显得怨而不怒,蕴藉有度。
  
  四、笔调清新的民歌体词
  
  牛希济还善于学习民间歌曲,创作民歌体词,体现了其词作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如《生查子》其二: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这首词全用民歌体(子夜体或吴歌格),以下句释上句的表现方式和借物寓意、语意双关的艺术手法,表达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热切追求。“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既写月又写女子之美貌。“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红豆”是爱情或相思的象征物或代名词。这两句词透过对“红豆”的歌咏衬托出了主人公纯朴而炽热的爱情。“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以“人”、“仁”互喻,表达了纯真的相思之情。“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以连理枝暗喻结为夫妇,表达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整首词不浮靡,不夸饰,显得通俗易懂,清新自然。俞陛云对此词给予了高度评价:“娇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3]。笔者认为,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牛希济能创作出如此纯熟的民歌体词,是下过功夫的。这首词不失为文人民歌体词的代表之作。
  牛希济是一位比较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词人,在当时弥漫着“以妖艳为胜”(牛希济《文章论》)的文风时代,能出污泥而不染,表现出不蹈袭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与牛峤词作相比,想象更丰富,用语更明丽。其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空灵蕴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词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
  
  注释:
  [1][2]王兆鹏:《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3]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页。
  
  (傅伟 浙江省武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321200)

文笔清俊韵味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