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75

[ 傅红梅 文选 ]   

从绝望中找寻新的希望

◇ 傅红梅

  摘 要: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以写人类的终极孤独见长。《心是孤独的猎手》作为其极具代表意义的处女作,许多读者认为此书过于消极。本文试从孤独这一角度,探索麦卡勒斯作品中的深层诉求:孤独虽令人绝望,但仍可从中找寻新的希望。
  关键词:《心是孤独的猎手》 卡森·麦卡勒斯 孤独 绝望 希望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卢姆在他评论“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西方正典》一书中写道:“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成长。深入研究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1]用在麦卡勒斯身上丝毫都不走样,尤其是最后一句。
  麦卡勒斯的作品最打动读者的是满溢于字里行间的那份令人心碎的孤独与忧伤。其孤独主题早在她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就已奠定。许多读者都以此认为麦卡勒斯的作品太过悲观,本人却认为麦卡勒斯在让读者窥见人性深处的黑暗与孤独的同时,对人生仍然保留了希望。本文试对《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解读。
  
  一、不可避免的孤独——内心世界的困境
  
  “一个人一旦孤独,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割断,使自己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孤独者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当这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他就随时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所淹没的危险,而个人的能力是远不能和整个世界相抗衡的。”[2]《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人公都体验并实践着弗洛姆阐述的这种孤独。麦卡勒斯在自己的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孤独的强大力量,让人战栗,让人绝望。
  小说中的南方小镇上,每个人都孤独,但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被无情地锁进了一个空间,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交流,就算是偶尔的尝试也只能归于徒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
  辛格的四个朋友总是单独拜访他,他们的行动一直是平行不交错的,只有一次四个人不期而遇,气氛却尴尬不已,最后只能是各自匆匆离去。面对一个哑巴,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面对可以用言语来进行交流的人,大家却都束手无策,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言语在这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言语交流彻底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和优越的地位,无声的世界反而温暖可以亲近,声音似乎成了交流的障碍。可是,被大家尊奉为上帝、同时也是唯一可以理解自己的人的辛格又是怎样评价他的朋友们呢?在给安东尼帕罗斯的信中,辛格这样说:“他们都是忙人。他们太忙了,你很难想象他们。我不是说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而是说他们脑子里装着很多事,让他们无法休息。他们来我的房间,和我说话,我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可以这样不知疲倦地动嘴皮子。”[3]辛格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更不要谈理解和支持,所谓的心心相通,根本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他有属于自己的孤独。而辛格本人也同样生活在误会之中,坚定地相信那个离去了的伙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正因为如此,朋友走后,辛格才感到了无法忍受的孤独。他来到喧闹的人群中间,他给身体残疾的人买酒,他接待一个个向他倾诉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排遣失去朋友的孤独!而这个占据了“上帝”辛格全部身心的安东尼帕罗斯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安东尼帕罗斯懒洋洋地半躺着,一边看着辛格。他的手指几乎动都不动一下——偶尔动一下,也只是想说他要吃东西、要睡觉或者要喝酒。他总是用同样含混笨拙的手势来表达这三个不同的需求。……辛格从来不知道他的伙伴到底能明白多少他的话。可是这一点儿都不重要。住进精神病院后,辛格每次的造访对于安东尼帕罗斯来说也只是食物和玩具的补给,没有其它任何意义。辛格给他写信,虽然知道朋友根本不识字;辛格向他倾诉,虽然明白朋友几乎完全不理解。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半痴呆状态的聋哑人却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作者在这里跟读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小镇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创造了辛格这个上帝,辛格也根据自己的愿望找到了安东尼帕罗斯这个上帝,这种创造过程完全是自我的,不需要对方的参与。不论是言语交流还是非言语交流,在这个时候都成为了一个精妙的讽刺,这种讽刺的方式荒谬却现实,深深地刺痛了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二、不遗余力的找寻——冲破孤独的诉求
  
  “有评论家认为麦卡勒斯对爱情是绝望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她之所以倾其力量表达爱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是因为爱与理解在现实中稀缺,本质是呼唤爱和理解。”透过小说译者李文俊先生的视角,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麦卡勒斯写孤独,也正是因为她看到了人类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困境,并对这种困境感到忧虑,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摆脱困境的一条道路。
  每个陷入孤独困境中的人想要摆脱,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一个精神寄托或者伴侣。辛格找到了安东尼帕罗斯,比夫、杰克、米克和考普兰德医生找到了辛格。尽管是一场不关乎对方的自我寻找,但是,为了维持这种“找到”的状态,人们还是会使尽浑身解数,妄图达到一种平衡和完满。尽管最终人们往往得不偿失,但这个过程是谁都不会省略的,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付出,有些自私,却也有些伟大。
  从二十二岁遇到安东尼帕罗斯开始,辛格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他的身上,每天送他上班,为他准备食物和酒,让他睡铺着鸭绒被的大双人床而自己睡折叠小床。安东尼帕罗斯病了,辛格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帮助他康复。病好以后,安东尼帕罗斯行为怪异,到处惹是生非,为了不让朋友坐牢,辛格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付保释金和罚款,最后只能向自己老板借钱来维持生活。但是,安东尼帕罗斯最后还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辛格就不停地给他寄东西,每次去探望他都带着一大堆他喜欢吃的食物,他喜欢看的电影,还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昂贵的电影放映机。尽管辛格所做的一切几乎没有得到安东尼帕罗斯的任何回报,但辛格仍然乐在其中,对于他来说,只要看到朋友的笑容,并能跟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就足够了。
  作为一个咖啡馆的店主,比夫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不精于算计,也不善于经营,只是随性行事,尤其是对病人和残疾人抱有特殊的情感:“如果碰巧进来一个长着兔唇或得了肺结核的家伙,他准会请他喝啤酒。如果是一个罗锅或残疾得很厉害的人,那就换成了免费的威士忌。有一个家伙在锅炉爆炸中炸飞了鸡巴和左腿,只要他进镇,准有一品脱免费酒等着他。”[4]辛格也是如此,他也会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见到杰克醉得不省人事,尽管只是萍水相逢,辛格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杰克带回了家,给他住的地方,给他准备咖啡和汤。而考普兰德医生对待黑人更是体贴入微,尽管他的同胞不理解他的理想和他的计划,但面对病人,他从未有过任何犹豫,就算自己身患重病,就算儿子遭人陷害,他也从不耽误救治病人。
  由此可见,麦卡勒斯和她小说的主人公都从未放弃冲破孤独的愿望,但因她自己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所以最终所有冲破的努力都归于失败。而读者在感到失望和惋惜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便如此,小说结尾布瑞农的悸动的感觉还是给出了麦卡勒斯的总结:在一道迅疾的光明中,他目睹了:“人类的斗争和勇气;人性永恒地流过无尽的时间之河;那些辛劳的人们;那些爱着的人。他的心灵开阔了。但只是一瞬间。他同时感到危险的警告,恐惧之箭。他吊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在尖酸的嘲讽和信仰之间。……他走向门口时,不再摇摇晃晃了。当他最终回到屋里时,清醒地调整了自己,准备迎接早晨的太阳。”[5]正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在爱和恨之间,在光明和黑暗之间,人类挣扎着,斗争着,孤独着,前行着,那些平凡的人们才是真正有勇气、 有力量的。他们永远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始终不甘于孤独,始终想摆脱孤独;而他们同时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们始终有摆脱孤独的愿望和勇气。
  麦卡勒斯虽然让貌似上帝的辛格死去,却让那些最平凡的人们重整步伐:从绝望中找寻新的希望。希望是罪恶的世界留给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注释:
  [1][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2]E·弗洛姆著,萨如菲译:《爱的艺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3][4][5][美]卡森·麦卡勒斯著,陈笑黎译:《心是孤独的猎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傅红梅 永川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402160)

从绝望中找寻新的希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