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中在不同的章节均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论述交友之道的相关内容,这种内容涉及到交友之道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论语》第一则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谈起,全面了解“乐”字的深刻内涵,深切感悟交友与学习、做人及提高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朋友 礼 仁
初中语文课文《论语六则》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其实也就是整部《论语》的第一条。属于《论语·学而》的开篇。我们在教学《论语六则》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这六则基本上是探讨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涉及交友的方面,而且文字相对简单易懂。所以老师们往往对其采用简略的教学方式。大多只是就字面的意思略加疏通,达到解释和背诵默写的教学效果即可。但是如果稍加深入探究,就会有一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似乎不容回避。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在谈论学习的时候加入对交友的看法?交友与学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从远方来的朋友到底给他带来哪些快乐?我们当然不能用一般的朋友欢聚的快乐去理解孔子的话。那么,孔子对待朋友的内涵还有哪些呢?这些可能并非这一篇课文教学的必要内容。但笔者以为,进一步探讨孔子在交友方面的全面观点,避免让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对此进行适当的进一步的探索是有必要的。
通检整部《论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章节找到孔子及其弟子论述交友之道的相关内容将近20则,600字左右。数量是不小的,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这些论述内容涉及交友之道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加深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解,还让我们了解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给我们在交友与学习、交友与做人、交友与提高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留下的宝贵启示和指导。
首先,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物质交往是相对低层级的友谊。在《论语·公冶长》里记载: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是孔子一个性格直爽得有点鲁莽的学生,他对待朋友的态度有点类似于今天江湖义气的无私豪侠,这好像并没有错,但孔子明显没有认同,只说“朋友信之”,强调信任和诚信。但孔子也并非主张吝啬,在《论语·乡党》里面记载着相关的两则。一则是: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另一则是: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杨伯峻《论语译注》分别翻译为:“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朋友的赠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这两则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和朋友之间也并非没有相互的物质馈赠。但孔子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朋友之间的物质帮助要合乎“礼”的规范。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所以孔子认为朋友交往要合乎礼节,对亲人的安葬和在死后对他们的祭祀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当然,在今天社会,朋友相处不必过分受到繁文缛节的约束,但是真正的友谊不是金钱和物质的交换,而是建立在诚信至上的相互帮助。孔子的这种交往理念成为后世儒家在处理友情关系时的重要参照和学习的榜样。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贫病中去世,他的丧事就是由他的好友韩愈、张籍等资助办理的。南宋的叶适在他创作的大量墓志铭文中也记载有很多为朋友助葬的例子。对今天的我们也可资借鉴。
孔子交友特别讲求诚信,除了上述“朋友信之”的记载而外,还在《论语·学而》中反复强调这个原则,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我们知道,“忠”和“信”是孔子思想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朋友的“忠”就是忠诚,“信”就是讲信用,这些似乎是真心交友,结交真正朋友的伦理前提。所以对那些言而无信的人,孔子批评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们是孔子鄙弃的对象。
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孔子交友还有更为明确的标准和追求。《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们可以看一下杨伯峻《论语译注》对此段的释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孔子交友除了讲求诚信而外,还希望所交之人是正直的和见闻广博的。因为这样的朋友才是有益的。也就是后世所言的“诤友”和“益友”吧。也只有正直的朋友才不会因为对友谊的庸俗理解而不敢或者不愿坚持自己的见解给朋友应当的忠告。只有见闻广博的朋友才更有可能对朋友在学业和做人上提供正确的帮助。朋友之间不能只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最终只会有害而无益,所以孔子提倡朋友间可以互相批评,就是他在《论语·子路》中所说的“朋友切切偲偲”。“切切偲偲”意思就是互相责善的样子。
孔子学说的最核心价值是“仁”,虽然“仁”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孔子一生都在实践和宣扬“仁”的理念。使之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交友之道有助于培养仁德。《论语·颜渊》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以期用朋友来增进自己仁德的培养。这应当算作孔子师徒交友的最高期待了吧。
因此,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我们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字的涵义应当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感悟。孔子的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历史条件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存在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结合现实社会,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论语》中有关交友之道的论述,这样才能获得交友的真正乐趣。
(李林凤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