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42

[ 石 静 文选 ]   

《西湖二集》艺术手法的文人化

◇ 石 静

  摘 要: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末,文人已经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文人创作话本小说的重要代表,《西湖二集》的文人化显露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其艺术手法,在入话、人物形象、讽刺、诗词等方面都有较为完美的体现。
  关键词:西湖二集 文人化 艺术手法 人物形象
  
  《西湖二集》是明末重要的话本小说,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末已渐渐脱离艺人创作,文人创作发展到高潮。尤其是在经历了“三言二拍”的“盛世之音”,市民百姓对话本小说有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之后,《西湖二集》的出现无疑为文人创作话本小说演奏出一个时代更强音。《西湖二集》的文人化体现在题材、主题思想、审美特色、艺术手法等方面,本文拟从艺术手法的文人化这个角度出发,浅谈《西湖二集》在艺术手法文人化方面的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西湖二集》中《马自然骑龙升天》这篇作品与材料出处相比较,从入话、人物形象、讽刺、诗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西湖二集》艺术手法的文人化。
  《西湖二集》绝大部分篇目都有材料来源,戴不凡先生的《小说见闻录》已详加考证。我们可以找来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对比,讨论一下文人都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演绎原始材料。
  根据戴不凡先生的考证,《西湖二集》卷三十《马自然骑龙升天》出自《志余》卷十五,其中相关记载如下:
  马湘,字自然,钱塘人,亦或盐官人。侯潮门外水府净鉴观,其修炼之所也。世为小吏,湘独好经学,寻弃去,随道士游方外。醉坠霅溪,经日而出,衣不沾湿。喝溪水,能令逆流;指柳木,随水上下;指桥令断复续;投钱井中,呼之一一飞出。其他戏术,不可枚举。尝登秦望山,赋诗云:“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风动水光吞远徼,雨添岚气没高林。秦皇谩作骊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后归,卒于家。时唐宣宗大中十年也。明年剑州奏自然白日飞升。上异之,敕杭州启棺视之,止一枝竹而已。
  《志余》中仅二百余字的简单记述在《西湖二集》中被敷演成一万多字的细致描绘,其中文人运用了多少艺术手法可见一斑。下面让我们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在把《志余》中的小故事改编成话本时,周清原加入了一个与马自然同样神通广大的叶法善的得胜头回,这则头回故事较长,叙述较为完整,很是引人入胜,从而在进入正题前就已创造了一个小高潮,使读者对后文的故事更为期待。在入话中,作者就以神来之笔简练地叙述了关于叶法善的十一个小故事,充分运用文人作家娴熟的笔调将民间关于叶法善的传说演绎成一个个可读性很强的故事,这则头回的加入意在正衬后面的正文。入话十一个小故事从不同方面展示道家法术的高强,凸现后文的“立功济人、辅佐国家”的道士形象。入话的小故事虽个个简练,但张弛有度、有条不紊,使人读起来乐此不疲。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正文,看看文人作家具体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首先来看一下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安排。在作品中,作者虽然站在道家的立场上,但却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社会对群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行文。所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都充满了作者的入世情怀,这也是话本文人化的一个显著表现。
  在《马自然骑龙升天》的故事来源《志余》中,作品只是以简练的笔触将马自然描绘成一个法术高强的道士,而《西湖二集》中的马自然则是一个既能舞文弄墨,又能“立功济人”“辅佐国家”的全才。话本主要讲述在马自然修道成仙的过程中,他抵制住种种诱惑,不断运用自身法力降妖伏魔,弘扬道法;而另一方面的形象则主要从他劝导哥哥如何做官的话语中体现出来:
  你们做官的人一发要存阴鸷,笔尖上功德非轻,断不可任一己之喜怒、一时之喜怒,尤不可听信小人之言,要细细体察下情。若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害人非浅,……若是人命强盗,非同小可,断不可轻用夹棍拶子。从来到“捶楚之下,何求不得”,屈打成招,妄害平人,那冤魂在九泉之下少不得要报仇索命,就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到底定不相饶。若不是真正人命强盗,非同小可,断不可轻易下在牢狱之中,使他受无穷的苦楚。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个是“有天没日头”的所在。若是刑罚略轻得一分,则民受无穷之福。做官府的只是念及冤对,念及自己儿孙,便断不作恶也。总之,衙门人之言不可轻信,他那张利嘴横说竖说,变幻不测,其中事体,腾那走趱,藏头露尾,飞烧诈害,捉生替死,或是倒提年月,洗补文书,只要得了“孔方兄”,他便无所不为。真有鬼神不测之机,就似我神仙家做戏法儿也没他那般巧妙。做官府的都是读书之人,那里识得其中情弊。他又通同作弊,朋党为奸,只要瞒得你这一人,有何难事?还有积年书吏,真是老奸巨猾,还要把官府置之掌握之中。兼他子子孙孙生长在衙门里,奸盗诈伪之事从胎里带来,所以在衙门中人忠直的少,欺诈者多。……
  可以看出,作者塑造的马自然完全是站在文人的立场,从文人角度表达治世的愿望与方法。这时候的马自然已脱离了道家神仙方士的光环,俨然一个救民于水火的清官形象。这是作者周清原于不自觉中表现出来的文人治世理想。以上这段引文中,作者还借马自然之口,强烈控诉了当时那个官府贪污腐败、吏治无道,人民无处伸冤、饱受欺凌的黑暗社会。文人作者用很长一段文字,表述了在这个早已腐朽不堪的官场中,怎样用自己救民于水火的良知去履行一个官吏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整段文字中虽然掺杂了因果报应的劝善思想,但总体上使一个呕心沥血、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塑造的这种形象主要从人物思想上表现出来。
  谈到《西湖二集》的艺术手法,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它的讽刺,作品文人化辛辣讽刺的成功运用,使作品的时代特色入木三分。《西湖二集》一直被广泛称颂的就是它对西湖地域风貌特色的传神描述和对明代腐败社会现象深刻的揭露。之所以后者能够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示,很大程度上在于作品中文人积极参与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对于话本这种文体,稍有涉猎的读者都知道,话本小说初期的创作主体主要是直接从事说书这种演艺工作的下层艺人,他们创作话本主要是为自己的现场演艺服务,并不具有案头阅读的功能,所以谈不上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直到话本小说发展到创作主体绝大部分是文人的阶段,其艺术手法才日臻成熟,讽刺手法也渐趋佳境。
  从上面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不着痕迹地讽刺当时官府上下勾结、百姓无处伸冤的腐朽社会状况。“他那张利嘴横说竖说,变幻不测,其中事体,腾那走趱,藏头露尾,飞烧诈害,捉生替死”,短短一句话就惟妙惟肖地将“衙门人”颠倒是非黑白、徇私舞弊的丑恶嘴脸形象地展示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讽刺色彩浓厚。与材料来源《志余》相比,话本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下面探讨另一个体现作品文人化艺术手法的方面,即诗词的引用。
  在《志余》中,仅有一首马自然作的诗。而作者周清原改编成《西湖二集》后,加入了至少十则对作品内容起重要烘托作用的诗词。这些诗词在《马自然骑龙升天》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人物形象动作的描绘,如:
  秋水妆成眼目,朱砂点就红唇。
  一天丰韵俏佳人,好对金莲三寸。
  手执异花馥郁,衣飘翠带轻尘。
  数声歌管笑相闻,走到跟前厮混。
  又如:
  三百个僧,有如泥塑;六百只腿,就似木雕。浑身绑缚交加,遍体枷杻做就,人人都似面壁汉,个个齐学坐禅僧。
  第一首的词牌为《西江月》。在这里,作者的创作风格已远离了苏轼李白等人的古朴典雅,变得俚俗浅显。虽然仍未摆脱晚明社会文人那种淫靡的风尚,但与材料出处《志余》相比,还是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诗词里面浓重的文人气息显露无遗,诗词中诸如“秋水”、“朱砂红唇”、“金莲”、“衣飘翠带”、“歌管”均是当时文人喜好的意象。加入此类浅显易懂的诗词,既增强了话本小说的文学性,使其内容得以扩展,内涵增大,又不使作品过于古奥难懂。迎合社会风尚,使得作品能够有广泛的受众。如第二首词就完全符合俗文学小说的风格,充满俚俗野趣,让人忍俊不禁。在很多作品中,晚明文人使诗词走下文人独占鳌头的神坛,变得雅俗共赏,同时使话本作品有较为广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周清原.西湖二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戴不凡.小说见闻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3]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徐定宝.凌濛初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1999.
  
  (石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西湖二集》艺术手法的文人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