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剧《越狱》引发收视热潮,引起了许多关于商业剧集成功性的评议,其诸多的成功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悬念性的叙事、精神越狱的思想性及其本真性的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越狱》 商业剧集 成功因素 叙事
美国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视连续剧《越狱》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在诸多的成功因素中,以下几个方面显得格外突出。
一、《越狱》中的叙事亮点
《越狱》通过悬念性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把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越狱、逃亡过程表现到了极致,其出色的悬念设置强烈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观众随着层出不穷的悬念,紧紧追随着主人公的越狱、逃亡过程。《越狱》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题材的多样性,它是犯罪剧、家庭剧、政治讽刺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身份的多重性;二是环境营造的反差性;三是政治剧的权利之争与家庭剧的亲情在犯罪剧情中彰显。当叙事类型变得不再明晰,观众以原有的思路难以为叙事解码时,电视剧的魅力开始在智力较量中延伸。《越狱》叙事类型的复杂表现在:用犯罪剧的诡异风格和强大悬念,结合家庭剧的温情以及政治讽刺剧的幽默,讲述了一群犯人逃离的故事。
首先,该片需要被营救的一号人物林肯,他的第一重身份是一个死刑犯人。他是一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人,借高利贷难以偿还,并且卷入了一场阴谋。他的第二重身份是麦克尔的哥哥,为了能够让弟弟进入优秀学府读书,不惜借高利贷,以致自己被亲人抛弃独处社会底层。这样一种身份又是典型的家庭剧男主人公的形象,有责任心,对亲人只付出不求回报。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角色,让观众反复质疑,他该不该被救,他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兄弟二人的一生都在逃亡中狼狈度过。不单单只有主角身上有这样的元素,每个犯人都交织着犯罪及家庭之间的矛盾。
其次,《越狱》中的矛头直指权利欲强烈的副总统,但故事情节涉及到副总统如何与总统或其他候选人的角逐却少之又少。就家庭剧而言,其情节的展开多围绕家庭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展开,而此片显然没有用此脉络来叙事。该片选择了用谋杀、追捕、逃离等犯罪剧的情节把政治剧的权力之争与家庭剧的情感发展结合起来。用犯罪剧惯用的悬念制造——解决——再制造——再解决,此反复的过程,把国家高层领导的个人命运与普通犯人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政治矛盾与家庭温情融入犯罪剧的紧张节奏之中。
二、《越狱》叙事的真实性
为了使《越狱》剧中人物更真实,剧情更富戏剧感染力,编剧对剧中人物进行了本真性的人物塑造。例如剧中的变态杀人狂T-Bag,对于这样一个反派人物,编剧并没有把他塑造得一无是处。比如描述他入狱前在女友家慈父般的表现,以及当他听到亲友去世消息后,脸上流露出的痛楚与无助,这些足以体现出他富有同情心和充满温情的一面。通过多处提示他的出身以及表现他为走向正途所做的努力,进而引导观众去辨证地看待这样一个人物。正是这种人物塑造才是观众相信并且愿意看到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越狱》中的人物才更为真实,也更能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接受。
《越狱》中还涉及到了总统竞选的黑幕、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美军虐待囚犯的丑闻等社会问题。故事一开始就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监狱外的故事——如大主教被杀、林肯的儿子卖大麻被抓、林肯杀人案的污点证人“意外”身亡。看似无关的线索集中起来渐渐指向一个涉及到政府高层的阴谋,这个阴谋让林肯背上黑锅,因此,林肯和麦克尔在监狱里自然是麻烦不断。观众对监狱的故事并不陌生,像《申肖克的救赎》等。如果《越狱》也表现狱霸欺负新来的犯人,或者犯人与狱警的矛盾,也就无从新意可言了。而《越狱》却更多地用一触即发的种族冲突构成了不断升级的监狱暴动的主要原因。
三、《越狱》中的精神“越狱”
《越狱》本身描绘的是一个“越狱救兄”的故事,新奇的创意、曲折的情节,本身就具备了商业剧集的诸多精彩要素。监狱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这是《越狱》选材的高妙之处,但更为重要的是监狱题材可以反衬出现实困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实生活本身就像是一座座监狱,而《越狱》恰好迎合了人们期望摆脱、期望“越狱”的心理特质,和后现代社会人们怀疑传统以及蔑视正常秩序的精神倾向相吻合,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围城》,其实很多人就是这样被禁锢着,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能逃离宿命进而掌握自己的人生。然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一个冲破秩序的行动进而跨越到精神上的自由,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只能是一个梦,绝大部分人还是很难从精神上把自己从“监狱”中解放出来,而《越狱》刚好帮人们圆了一个现实的好梦。
所以正是人们精神上普遍存在的越狱心理,才使得观众与《越狱》产生了心理共鸣,对于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来说,成功地揣摩观众的心理是必需的。只有透析了观众的心理才能与观众形成情感与理性的深层次的共鸣,而这才是《越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诚然,《越狱》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好莱坞惯用的创作和营销模式,但以上四个成功因素也是好莱坞看准市场之后所做的最明智的选择。通过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也必定促进我们自己的影视作品,在赢得本土市场之后逐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林少雄.影视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陈鹏.美剧《越狱》的借鉴[J].瞭望,2007,(6).
[4]舒超逸.从《越狱》浅谈分线叙事中的不完整场景结构方式[J].当代电影,2007,(2).
[5]饶曙光.电视电影的发展策略及其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7,(2).
(董昊雷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