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关键词:《爸爸的花儿落了》 《城南旧事》 怀旧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儿作为线索贯穿文章的始末。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但文中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和园艺家,只是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的刚性,花在这里已然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落了”,夹竹桃的凋谢预示着爸爸的离世,内心的苦楚和情感的无所依靠感溢于言表,花落的无奈又岂止是在现实中,作者的情感更飘忽于梦寐中。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的挺好,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迟世时,花儿落了。
从文中可以看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们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也许,童年是我们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这部小说思想内容的钥匙。
第一,儿童视角,童真的心。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梦牵魂绕。冰心到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灵的故乡。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忘她在那里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北京。回忆起过去的故事,兴许油然而生一丝温暖,兴许散落心底一丝惆怅。也许,过去的事情总是这样,一丝温暖,一丝惆怅,就这么进了人们的心底,就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现实世界人与人是隔膜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乡》中的隔膜。而童真则反之。童真是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纯”在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与人交往没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英子不懂得世俗,她以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来理解了秀贞反常举止下的真实内心,理解她对爱人的期盼,对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后来,英子发现她那个时常被养父虐待的伙伴就是小桂子,最后帮她们母女相认。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英子对他没有任何世俗的成见和歧视,他们的交流是真诚平等的。
第二,人生,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像大海跟天空那般绚丽多彩。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贞和妞儿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无忧无虑的小英子,开始成长起来。秋天到了,她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落下了泪珠。小英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对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她开始成熟起来,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在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的同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小英子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慢慢长大了。
但是,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小说中人物各自命运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随着“一切都离我而去”这一主题的流逝,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怀念,而不是沉沦;是一种眷恋,而不是淹没。追忆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经有过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都已经沉淀在了灵魂深处,追忆之中让人永远有缠绵的怀想,犹如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盛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眷恋之情,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刘军 山东微山夏镇一中 27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