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92

  

文化的色彩

◇ 桑 哲

  素以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图书较盛的武汉大学出版社,以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在新世纪海内外各媒体新一波的中国文化热中,特别是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略占上风的当下,适时推出了一套“中国文化”丛书。
  中国绘画对国人的心性有着极大影响,它和诗歌、音乐、书法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为了更好地欣赏中国画,把握中国画的民族精神,我们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解读。在这套书中,任明华博士的新作《丹青氤氲》正是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画,著作着眼绘画的一些重要话题,纵横结合,以画作为例,透视国画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明华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的专家,他夫人孙健女士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二位珠联璧合,给钟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研究中国画的读者奉献了这本书。对于中国画,仅对基本常识略知一二的我,只能在看朋友画作或者电视节目鉴宝时“惭凫企鹤”。明华兄吩咐我为这本书写评论文章,着实让我战战兢兢、寝食难安。不能太不识抬举,又不能离谱地胡说八道,我也只有做好读书笔记,现学现卖,对这本书聊聊读后感,说点行外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画是一种特定的笔墨技法,更是在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及用独特方法、媒介、技巧构成的伟大艺术体系。在艺术语言和审美上,采用“似与不似”的手法达到“中和”的审美效果,为人类挥就了一幅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浩瀚画卷。用国别作为一个画种的名称,这在世界美术史上应该极其鲜见。中国画概念的流行,证明全世界对中国审美文化独特精神价值的充分肯定。
  中国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国画历来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阐释对世界认识的方式之一,其内涵是强调精神。中国文人的参与把这门艺术逐渐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结合起来,把艺术表现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也构筑了中国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本质区别。就色彩观而言,与西方绘画的科学色彩观相对照,中国画的色彩观是哲学化的。在人类已经有过的各种文明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或文化像古代中国文明那样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精神内涵与哲学价值,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将色彩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秩序来使用。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叫《文化的色彩》原因之所在。
  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和人生观的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其实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中国传统美术,那种抽象概括能力,那种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宏观意识,那种“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庄子)的主客相忘境界,都体现了一种超人的想象力和非常的整合思维。道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贯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始终。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表现都是哲学准确说是玄学影响下的产物。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是典型之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观于天地”并“品类万物”,先秦思想中的五色观就直接对应五方、五行。应该说,五行观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色彩意识。根据阴阳五行原则,古代中国的哲人将色彩归类为五种基本原素,即青、赤、黄、白、黑五色,以这五种色彩分别象征自然界和社会人类的各个方面并组织成某种密不可分的关联结构。金白、木青、火红、水墨、土黄的所谓五色概念与科学分析和直觉感受的色彩毫无关系。中国的五行而五色是一种“想当然”的理想色彩。譬如,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社会道德上,代表仁、礼、信、义、智;在个人情感上,代表喜、乐、欲、怒、哀;在四时节序上,代表春、夏、四季总和、秋、冬;在医学上,代表肝、心、脾、肺、肾五脏;在音乐上,代表角、徵、宫、商、羽五音以及五气、五味、五卦、五星、五神等等。古代中国人关于色彩的哲学判断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一些基本思想演绎开来,使中华文化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直到生活起居和艺术创作都深受这种哲学色彩论的浸染。中国画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虚幻的,但它却因此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用相对单纯的黑白(纸地)色来表达天地万物、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概括力。根据中国画传统去探寻和体认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也可以反过来,用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传统,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画的原因。
  《丹青氤氲》从国画的发展、国画的技法、国画的体裁、国画的审美、国画的文化渗透以及国画的前途发展等方面从文化的角度对国画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引导读者在愉悦中渐渐步入中国画诗意的殿堂,升华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绘画是人类早期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要描述中国绘画的历史轨迹,我们无疑要追寻中国绘画的源头。在“江山代有人才出——国画的发展”一部分中,作者从人类发展和世界的范围追溯到遥远的史前艺术——岩画,讲到先人在陶器、漆器、墙壁、砖石、绢帛上作画,具体到魏晋时期的卷轴画,并肯定了造纸术的发明和进步对绘画的促进作用。作者也提到了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西方绘画的异同,主张借鉴西方的技法和理论革新传统画法,中国画开始向近代化转化,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一部分是作者用语言为中国画绘制的一幅历史缩略图,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中国画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不外乎笔、墨、色与经营位置四个方面,以此来表现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形态、色彩和空间的关系,抒发画家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潘天寿云“画者,画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矣”(《潘天寿美术文集》),总结了国画用笔、着色、运墨的重要性。“淡妆浓抹总相宜——国画的技法”这部分里,作者从用笔、着色、水墨和构图四个方面带领读者欣赏国画的技法之美,让我这画盲也能略知其中经营之道。
  古代画论对中国画的分类,通常称为门或科。国画的分科标准不一,类别也多样。按照色彩分,有青绿、水墨、浅绛;以技法分,有工笔、写意、白描;以题材分,有人物、山水、花鸟。“春兰秋菊各擅美——国画的体裁”一部分,作者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题材为读者详细解读了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和全书其它部分一样,图文并茂,让读者直观地领略到了中国画的成就和特色。
  苏轼说:“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每一幅画卷都不是自然界的简单摹写,而是浓缩着画家真挚的情感,寄托着画家的审美理想。潘天寿说:“画为心源之文,有别于自然之文也。”指出绘画乃是写心之作。恽南田说:“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笔墨之间,万水千山都是情。画家在外师造化时,先要摄取物情,感动自己,让笔墨饱含浓浓的情,深深的意,然后方能感染人,打动人的心灵,让赏画者动情、生情。石涛称:“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这样,观者“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宣和画谱》)时代不同,画家的出身、阅历、人生遭际千差万别,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发抒之情和作品的风格自然多种多样,自然会让我们产生或喜悦或悲愤等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无声处听惊雷——国画的审美”一部分,作者利用娴熟的古代美学批评理论,从国画的“富贵之气”、“野逸之情”“黍离之悲”、“怪诞之美”、“生活之趣”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对国画进行了品味,让读者有读过此文,方知个中滋味的收获感。
  潘天寿说:“唐宋以后之绘画,是综合文章、诗词、书法、印章而成者。其丰富多彩,非西洋绘画所能比拟。……故吾曰: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是也。”(《潘天寿美术文集》)这表明中国画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印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实,不仅如此,长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画家必然使中国画深深地打上文化的烙印。正如傅抱石所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傅抱石美术文集》)在“莫把丹青等闲看——国画的文化渗透”一部分中,作者就画与道的关系、画与诗的关系、画与书法的关系展开了论述,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浅出,让一般读者都能读懂中国画的精深之处,更能了解中国画作为艺术的综合之处。
  钱钟书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现代中国书画在中西合璧与借古开新两方面的成功尝试,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精神内核相连结,同时与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思潮相连结,谱写了中国美学史最新的一页。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被潮流所湮没,我们不能保守主义地固守住并不十分可靠的传统,而是需要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根基,开拓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丹青氤氲》最后,作者用非常精炼的文字叩问中国画的走向并相信:在汲取西方绘画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弘扬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写意性,用心灵和情感去探索艺术的价值与人类生存的意义,国画必将成为我们人生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非要让我对《丹青氤氲》吹毛求疵的话,我个人以为,作者如果在中国画的哲学思考、中外绘画比较、中国画及其技法的域外传播等方面做些研究或梳理,似乎更为完善。当然,这也许和出版策划人及出版人的整体策划和体例要求等有关系。最后,我想用明华兄书中的一首小诗结束这篇门外谈:
  丹青氤氲中,
  超越肉体的禁锢,
  在黑夜仰望璀璨星空,
  升华人类的灵魂和生命,
  诗意地牺居在这块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成立.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J].学术月刊,2001,(10).
  [2]陈滞冬.中国画的哲学色彩论与五原色体系[J].文艺研究,1998,(3).
  [3]张玉能.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5).
  [4]金绍建,钟信.丹青见精神[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5]刘纲纪.周易美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7]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桑哲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文化的色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