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晏身处儒学与玄学的交侵时代,他本人的思想就以儒玄融合为特征。《景福殿赋》则既有纳贤德化、天下治平的儒家政治理想,又有“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的道玄精神。
关键词:何晏 景福殿赋 玄学 自然
《魏书·明帝纪》载:“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于成山,杀贺。”又,《文选》李善注引《典略》:“魏明帝将东巡,恐夏热,故许昌作殿,名曰景福。既成,命人赋之,平叔遂有此作。”可知《景福殿赋》是何晏应诏而作。明帝因怕夏天过于闷热,而斥资建筑避暑之宫,又因田豫扫平周贺,更是喜事一件,便下令何晏作一篇赋来纪念此事。何晏的《景福殿赋》,基本上模仿汉代京都宫殿大赋的写作方法,体制宏大,文辞典丽,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为便于分析,现将全文主要内容胪陈如下:
1.叙述建殿的起因,赞扬明帝之前的二位明君的功迹,进而歌颂明帝继承先帝的功业而发扬光大:“大哉惟魏,世有哲圣,武创元基,文集大命……庶事既康,天秩孔明,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2.描述宫殿的雄伟华丽,如同日月在天,又如满天繁星,辞藻华丽优美:“尔乃丰层覆之眈眈,建高基之堂堂。……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羌朅玮以壮丽,纷彧彧其难分,此其大较也。”
3.描写南方端门的摆设及庭园景色,以四六句交互使用,对仗工整:“尔乃开南端之豁达,……结实商秋,敷华青春,蔼蔼萋萋,馥馥芬芬。”
4.描写宫殿的结构,使用了许多比喻:“尔其结构,则修梁彩制,下褰上奇,……艴如宛虹,赫如奔螭,……蝹若神龙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繁饰累巧,不可胜书。”
5.描写偏殿的景观:“于是兰栭积重,窭数矩设。……朝观夕览,何与书绅!”
6.描写景福殿外的其它建筑:“若乃阶除连延,萧曼云征。棂槛邳张,钩错矩成。……复阁重闱,猖狂是俟。京庾之储,无物不有。不虞之戒,于是焉取。”
7.描写宫中美丽的自然景观,极尽形容之能事:“尔乃建凌云之层盘,浚虞渊之灵沼。清露瀼瀼,渌水浩浩。……夫何足以比仇!”
8.叙述登高处而思民情,带有劝谏之意:“于是碣以高昌崇观,……睹农人之耘耔,亮稼樯之艰难,惟飨年之丰寡,思无逸之所叹。感物众而思深,因居高而虑危。惟天德之不易,惧世俗之难知。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瞻贵贱之所在,悟政刑之夷陂。亦所以省风助教,岂惟盘乐而崇侈靡?”
9.歌咏魏明帝之德。运用儒家传统观念中的圣贤如周公、皋陶为例,望君王能够除去冗官,减省民事,充满了儒家民本之思想,亦有讽寓之意在内:“规矩既应乎天地,举措又顺乎四时。是以六合元亨,九有雍熙。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莫不优游以自得,故淡泊而无所思。……招中正之士,开公直之路。想周公之昔戒,慕咎繇之典谟。除无用之宫,省生事之故。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曾何周夏之足言!”
描写宫殿是西汉以来大赋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前已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景福殿赋》继承了这类赋的传统写法,从宫殿建造缘起、规模、环境及其内外特点、景观进行了描写,上下内外,南北西东,依次摹写,排比铺陈,不板不滞,颇具功力。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汉大赋“品物毕图”(《文心雕龙·诠赋》)的模式,写得精炼生动,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描写生动,辞彩华美。尤其是在宫殿的营造方面,有极精彩的描绘。全文在写作上采用疏密相间、夹叙夹议的方式,既有写意式的泼墨(如对宫殿的鸟瞰),又有工笔式的精雕(如飞檐斗拱的刻画),意到之处气足神完,纤细之处微入毫发,而且议论文字虽多,但却恰当得体,毫无血脉贲张之感。意见于言外,深具情韵,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在魏晋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这篇赋作的思想,儒、玄兼备,突显何晏的思想特征。作品时有精辟议论,借古喻今,规箴时政,这样的部分,较为集中地表现出何晏思想中儒家政治思想的成分。但整篇作品当是以玄思为主,融合以儒学。赋作的开头部分为全篇思想基调,其中“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一句,很多学者以为杂有玄学思想。如余敦康说:“何晏借此机会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那个时代共同的政治理想。……何晏扬弃了元气自然论的思想,而从本体与现象相互联结的角度来论证。……何晏则简易直截,这就为当时人们观察社会政治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可取的思路。”[1]余先生认为“自然”涵义应与老子“自然无为”的“自然”相等同,因此将“自然”和“人情”联结的现象便同于本体与现象联结。赋作的结尾部分为全篇思想之所寄:
是以六合元亨,九有雍熙。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莫不优游以自得,故淡泊而无所思。……招中正之士,开公直之路。想周公之昔戒,慕咎繇之典谟。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
余敦康说:“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向往的一种和谐自由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一种合乎自然的名教。”[2]这种优游自得、淡泊无思的境界,与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早期玄学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社会的完善,有赖于返朴归真。因此在政治上要实行无为政策,不要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也不要采用政治权术;在生活上要提倡简朴,反对奢侈。正如何晏在此赋中说“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他把性情和自然糅合起来,主张弃绝繁礼,让民情返归“太素”即自然,已纯然用玄学“自然”说来看待情性。王弼也反复强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用以简御繁、执一统众的“无为”政策,“居无为之政,行不言之教”,“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3]夏侯玄在正始改制时所提出的三项改革内容,都表现了玄学思想所宣扬的简约朴素的复古倾向。比如,选官制度的改革是以远古时代“礼乡里本行,朝廷考事”的传说为根据;精简机构是本着古代“欲一而专”的古代官制原则进行。服饰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使“朴素之教兴于本朝”。[4]这和何晏在此赋中体现的玄学思想是相通的。针对曹魏弊政而主张便民省费、官省事简的俭约之治,以使百姓少私寡欲,民情退返素朴。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中同样纯正的儒家政治理想,所谓“招中正之士,开公直之路。想周公之昔戒,慕咎繇之典谟”云云即是。可见,何晏在政治伦理领域并没有期望用道家取代儒家,而是企图调和玄理与儒术。由此表现出一定的思想矛盾——这也正是时代思潮的核心命题之一:“名教”与“自然”之争。
纵观《景福殿赋》全文,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在于歌颂曹魏政权的同时,提出“故将立德,必先近仁”,为政之道,在于爱民。应该指出的是,《景福殿赋》在歌颂景福殿之宏伟壮丽的主旋律中,时时有新义。其一,何晏首先将魏明帝美化为玄学理想中集名教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君主。其二,在介绍景福殿各个建筑部分时,只要有可能,何晏都借题发挥,不时地插入议论。如在介绍壁画功能时说:“钦先王之允塞,悦重华之无为”,重华即虞舜。按五德终始说,舜与曹魏同为土德,故当时格外受曹氏尊重。这里何晏于献媚之中借机表达了自己的玄学思想。
注释:
[1][2]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5页,第94-95页。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4]参见《三国志·夏侯玄传》中《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一段长文。
(许吉芬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3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