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身上洋溢着不服老的精神。作者用素描的笔法为我们描画了他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的外形。有的评论家认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英雄人物。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他的父亲是内科医生,爱好钓鱼和打猎,培养了海明威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从幼年到老年,他对斗牛、拳击、渔猎等活动的热爱历久不衰。这些竞技活动有助于造就他的硬汉性格,并且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他一生经历丰富,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支持共和政府,反对法西斯主义。在抗日战争中他曾来中国采访。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耳闻目睹的事实中认清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他和一批敏感的青年作家在战后流落欧洲,在否定了传统价值观念后对生活和前途感到迷惘,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和《永别了,武器》(1929年)都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创伤的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歌颂国际纵队战士和西班牙游击队员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海明威是语言艺术大师。青年时代的记者生涯和旅欧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影响形成他简练生动的文风。他写作态度严谨,字斟句酌,反复琢磨,使其含蓄简约的文体日臻成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影响了不少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赞扬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晚年他由于疾病缠身,精神抑郁,自杀而死。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力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他成功地塑造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海明威在青年时代才气横溢,佳作连篇,可是自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后他竟沉寂了十年,直到1950年他才出版长篇小说《过河入林》。这部小说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毫无新意,评论家对它评价不高,并且认为海明威已经江郎才尽。但是《老人与海》使海明威重新赢得他们的尊敬,而且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有的评论家认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桑提亚哥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身上洋溢着不服老的精神。作者用素描的笔法为我们描画了他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的外形。他分明老了,但他的双眼还像海水一样湛蓝,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尽管幸运之神对他并不垂青,他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还是没有动摇他取得成功的信念。大鱼上钩后他感到对手强大,但更坚信自己的力量,终于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制服了大鱼。鱼肉被鲨鱼吞噬后,老人虽觉失望但不悲观,他仍与曼诺林相约再度出海捕鱼,并且在睡梦中见到狮子。狮子是老人年轻时远航非洲见到的,它们是青春、活力和勇敢的象征,体现小说主人公老当益壮的勃勃雄心。桑提亚哥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态度上,这是海明威小说中很多英雄人物共有的气质。海明威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进行的一场杀戮后,开始对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观念表示怀疑,致力于探求新的价值观念。他战后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就体现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他们不再相信人死后会进天堂或下地狱的说法,而是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既然死亡是人生的终极,他们就竭力避免死亡,在此生寻求报偿,在行动上表现为及时行乐。然而,他们并不是贪生怕死的儒夫,相反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与死神进行面对面的搏斗。他们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懦怯,而是显示出“在压力下的从容”。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活得最有生气,他们的内在气质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被大鱼拖往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他孤身一人,年迈力薄,食物和淡水不充足,自然界变化万千,他的对手又力大无比而且意志坚决,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导致他的死亡。可是他泰然自若,终于战胜死亡,征服自然,捕获大鱼,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忍不拔也是桑提亚哥的英雄本色之一。在与大鱼的搏斗中他右手负伤流血,左手又抽筋,疲倦使他头昏眼花,但他怀着只要不死就与大鱼周旋到底的决心顽强坚持。饿了,他不顾腥气吃生鱼肉。渴了,他把不多的淡水省着喝。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危机,迎来胜利。作者通过描写他关心垒球好手狄马吉奥和回忆年轻时与黑人比赛扳手的心理活动衬托他的英勇行为。狄马吉奥长有骨刺,但他力克这个生理缺陷,打起球来生龙活虎。桑提亚哥崇拜他是好汉,狄马吉奥显然是与老人互相映衬的。老人对昔日荣耀的追忆证明他一贯坚强,往日的胜利是他眼下获取力量的源泉。桑提亚哥与鲨鱼的搏斗给他的英雄形象添上富有光彩的最后一笔。鲨鱼来争吃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表明他明知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
在小说中海明威精炼含蓄的文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作者把小说原稿读了两百遍左右才付印,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是作品成功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海明威全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外国文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外名著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程晓燕 河北省沙河市周庄学区 0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