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逍遥游》中经过多重对比显示了自己对人应该怎样认识自己这个问题的哲理性的思考,这种深邃的思考在令人感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超脱现实而无法企及的喟叹。于是庄子以此文而成了一个“圣人”,甚至有了远离世俗的仙气。
然而他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只要深入体会,我们可以感受他的身体里流动着和常人一样的血液。在这篇文章里,庄子从一个形象联想到一个又一个形象,彼此间构成了一环又一环的对比,到了后来所有的物与人都只成了蓄势,只为引出真正的“逍遥游是无所待的”这样一个观点。所以从“鲲鹏”“尘埃”“蜩”“学鸠”一直到“列子”,都算不得逍遥。然而此中庄子对“大鹏”的情怀明显是有别于其他的物与人的,因为我们从文中看不出一点鄙薄的意思,相反是带着一种热爱的心情详细的描写了它的转变与起飞的情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些话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但是它留给我们一个疑惑:“大鹏”为什么要去“南冥”?是否“南冥”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里面?作者为什么不把“南冥”对于“大鹏”的价值告诉读者呢?
我始终想象不出“南冥”和“北冥”会有什么区别,我想庄子不可能只想告诉我们“大鹏”是为了季节转变的需要而做了迁移。况且我们只在文中看到“大鹏”有这样一个飞翔的目标,却不知道到底是否能够飞到。在庄子的笔下分明是赞叹它的这种飞翔于九万里高空的境界,而根本不在乎它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庄子显示出来的对大鹏的热爱应该就是源于这样的一种赞叹之中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庄子的写作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逍遥游”中的境界,产生于庄子对那个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既然如此浑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所以庄子没有,也不屑谈及“南冥”的景象。更值得人深思的是,庄子在写“大鹏”起飞必须具备“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的条件时,给人的感觉不应该只是壮观,还应该有一份艰难的感受在里面,毕竟大鹏起飞的条件很高、难度很大。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对于研究庄子的学者而言,自然可以将其中的问题想得很深刻,可以把重点放在庄子的哲学命题上;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更是一种由经典中得来的认识自我的契机。此时,庄子对“大鹏”的那种特殊的情怀可以使学生发现一个与我们相去不远的有血有肉的庄子。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毕竟还是应该多一点生活味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应该起到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人文关怀走好以后的路的作用才对。
当我在这样思考的时候,我在学生的随笔里看到了同样的感触:
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黯淡的月光在他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的帝阙,站在圆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讲着楚神龟静心垂钓,在林间与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他在想什么呢?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孤芳自赏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悲叹?
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
此时,我的内心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慰藉,经典中蕴涵的人性在千年后仍然是可以唤醒人类源于生活的悸动的,这种悸动不受年龄的限制,当我们将文字内化为一种精神时,谁都可以叩问来自不同时代的灵魂,在一个平静的年代里感悟不平静的时代中已被基本定格为圣人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从沉重的哲学中还我们一份鲜活的生活感受。此时,时间的限制不再存在,圣人离我们不再遥远。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