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琵琶行》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述了一位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和凄凉身世,也倾述了作者对自己无辜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满腔悲愤。本文试图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个角度对《琵琶行》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妇孺皆知,古语有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琵琶行》这首长诗中,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善于弹琵琶的歌女形象,不仅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内心活动,而且很巧妙地把歌女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宦途坎坷联系起来,因而显得真挚感人,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完整和谐的建筑美
1.通俗易懂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白居易非常重视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他的诗歌语言大都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据传,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琵琶行》这首诗也延续了这种风格,诗中很多地方采用口语,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首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短短十四个字,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记叙的要素,同时又用“枫叶荻花”这两种典型的秋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句,巧用互文修辞,明白如话。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诗不但描写了琵琶女不愿见生人的羞涩情态,而且通过“始”“犹”“半遮面”这三个词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2.完整跌宕的故事情节
《琵琶行》全诗616字,篇幅较长,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情节跌宕,浑然一体。按情节的自然发展,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主人送客时醉不成欢,在主客双方无语凝噎的氛围中,琵琶声横空而生。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精湛绝伦的弹奏技艺。诗人按琵琶女从校音定调,到信手而弹,再到曲终收拨的顺序,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接着诗人由琵琶声中蕴含的“幽愁暗恨”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这部分琵琶女自述平生的凄惨遭遇,今昔对比,在激起诗人深切同情的同时,也触发了他深藏于心的“迁谪意”。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文末,诗人联系自身的坎坷遭遇,联系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歌内容也由叙写琵琶女过渡到诗人的自叙。诗歌结尾处,写琵琶女有感而发,再次弹奏,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和江州司马的掩泣声互相交织,把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也在悲人而又自悲的悲凉氛围中戛然而止。
二、优雅脱俗的绘画美
尽管《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但白居易却用一支妙笔,独具匠心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秋江月色图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营造了一幅凄美的秋江月色图。在这幅图中,作者描绘了如火的“枫叶”,似絮的“荻花”,苍茫的江水,清冷的月光……所有这些景物都渲染了主客分离时的离愁别绪。诗中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景物色彩以冷色为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抑心情,也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环境氛围。
2.歌女出场图
诗中琵琶女的出场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就在主客醉不成欢,将要黯然分别的时候,浩淼的江面上忽然传来一阵琵琶声,给压抑的气氛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于是主客“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后,琵琶女才抱着琵琶“半遮面”地出来了。“半遮面”给人一种朦胧感,琵琶女的出场过程表明了这位身世坎坷的歌女当时的真实心境——心灰意懒,同时也感喟自己的凄惨身世,因为命运多舛,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3.今昔对比图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从琵琶女的自叙可以推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并且成名很早。当她年轻貌美时,富贵公子、纨绔子弟都争相讨好献媚。但风花雪月、良辰美景都是过眼云烟,当琵琶女容颜苍老、青春不再时,等待她的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残酷现实。因此她只有选择“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寄托在商人身上。 而“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以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回忆曾经的繁华往事再联系现实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作者通过琵琶女的自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由昔日的“欢笑”到今天的“沦落”的图景,令人唏嘘不已。
4.惺惺相惜图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使诗人联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他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在诗坛上与元稹齐名,时人并称“元白”。和琵琶女相似,白居易年轻就以诗才而家喻户晓,在此期间,他担任过左拾遗、府户曹参军,同时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可谓年少有为,春风得意。但生性耿直的白居易不擅长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所以不为当权者所容也就顺理成章,诗中白居易触景生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三、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历来使人折服。音乐有声无形、虚无缥缈,但在白居易笔下,那多变复杂的琵琶声,却被描摹得节奏分明、淋漓尽致。
1.比喻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了许多鲜明的比喻,并将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摹音结合起来,用摹音从听觉上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动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婉转,细碎绵密;“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幽咽若凝;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如平地惊雷,高亢嘹亮;“四弦一声如裂帛”—— 清脆短促,戛然而止。这些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并因此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2.动词的准确使用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抺复挑”,准确地运用了“拨”、“拢“、“捻”、“抹”、“挑”等动词,精当地反映出琵琶女弹奏动作的变化有致、优雅的体态、娴熟的动作,令人过目不忘、拍案叫绝。
3.叠词、叠韵词的效果
作者还善于用语言的声音直接去模拟音乐,在模拟音乐的语言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和双声叠韵词,使诗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叠字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其中 “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很好地反映出歌声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的节奏及流畅性。褚斌杰在《白居易评传》中评价《琵琶行》中叠字的运用:“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形象的表现力。”可以说是对本诗叠词、叠韵词使用效果的极高认可。
总之,诗歌语言朴素通俗,流畅自然,故事情节安排得完整清晰,跌宕生姿,富于建筑美;作者的工笔细描依次为我们展现了“秋江月色图、歌女出场图、今昔对比图、惺惺相惜图”等四幅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绘画美;同时运用大量的比喻,以及准确的动词,富有音乐感的叠词,使诗歌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唐宋诗醇》称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而显,其音哀以思,其辞离已则”,就是对《琵琶行》高超艺术特色的由衷赞叹。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白居易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郑永晓,华岩.白居易诗歌赏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朱静 江苏省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2016)